“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无疑是近年规划领域最火热的语句,是各大话题中永恒的c位
自从提出人民城市理念以来,
上海市将人本价值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取向
围绕“人人有序参与治理、人人享有品质生活、
人人切实感受温度、人人拥有归属认同”。
提出了建设“人民城市”的上海方案——
关于上海建设“人民城市”的实践
你想知道的可能都在这里~~
PART 01
“人民城市”的理念和内涵
人民城市,顾名思义即人民的城市、人民拥有的城市。从权力视角看,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自我统治的国家,国家权力由全体人民來掌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人民通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等各种途径形式权力、管理事务是城市中人民当家作主,拥有城市主导权的重要体现。
PART 02
“人民城市人民建”,指什么?
“人民城市为人民”,指什么?
狭义的“建”,是指人民直接参与城市各类设施建设建造过程,包括城市建筑、城市道路等硬件公共设施;广义的“建”则指的是人民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即不仅包括参与城市建设,更体现在人民参与城市治理过程。“治理”的基本含义是管理、处理,与传统政府统治概念不同,治理是各种公共或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一般既包括政府机制,同时也包含非正式、非政府的机制,往往需要政府、私人部门、公民和第三方部门等多主体合作互动。
“人民城市人民建”,意味着各方主体积极参与建设、共同参与治理,政府、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公民 等多元主体共同建设、共同治理。每个人也都可以积极参与城市治理过程,实现自身价值。
人民城市应当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需要不同于需求,需要既包括生理层面,也包括社会的层面;需求在经济学中与供给相对应,是客观的,而需要则是主观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通常被描绘成金字塔等级的需要层次结构理论,将人的需要为5个层次:生理(如食物)、安全(房屋)、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城市规划应当关注人的需要,根植于梁鹤年先生提出的“城市人”理念,“以人为本”的规划应保证每个人的利益、提升每个人和所有人的空间机会,使个人和群体更能达到最高幸福。
“人民城市为人民”意味着,城市的建设发展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城市发展已进入新阶段,人的需要也相应变化,不仅仅是衣食住行,更重要的是安居乐业,满足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PART 03
人人有序参与治理
全民决策参与体系
上海市发展和拓宽民主参与的方式非常丰富,比如拓宽公众参与渠道,通过问卷调查、论坛讲座、现场展示、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电子邮箱、热线电话、传统媒体等多种方式向市民发布规划信息并收集市民意见;不断扩大公众参与主体,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各界人士参与到总体规划编制中,在地域上覆盖了上海全部16个区,在人群上涵盖了各年龄层、收入段和多种工作性质的人口。
搭建互联网+决策公开平台
例子:徐汇“政策通”:政筑随附查,申报随身办,服务随地享。
徐汇区借助信息技术,搭建“徐汇政策通”平台,加速打造政务公开平台,全景式展示每一条政策的生命轨迹,政策文件、实施细则、申领程序 经办机构等全链条信息一目了然,为用户提供找得到、看得懂、用得起的政策服务。利用 “徐汇政策通〞可以确保政策内涵清晰传递、政策信号亚确释放,可以查看对通用政策的精确解读,以及围绕申报政策涉及的申报条件、申报程序、申报期限、申报材科及受理部门的全面解读,推动各类政策落实到位,让群众真正读懂政策。
优化政府决策公共参与机制
优化民众参与城市管理通道,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也能够激发民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例子:“浦东e家园” App
浦东e家园”项项目主要是从以下四方面推进和落实公众参与。
一是多次研讨,在“浦东市民城管通”项目的工作小组召开工作例会,重点建设“问题上报”“公众监督”“信息服务”以及“公众参与”等功能模块,优化民众的参与渠道。
二是大力宣传,提升政府项目的知晓率,主要是采取社会宣传、媒体宣传、活动宣传等形式,进行线上和线下的推广活动,让民众更加了解央策和项目的实际情況。
三是回应需求,项目决策在运营过程中,民众可以通过 “大家看看”的功能,可以随时随地提供和上报意见和建议,这些也都汇总提交给决策者和项目执行者等。
四是加强审核。优化政府决策的参与机制,有助于提高重大行政决镜的质量,也是进一步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 徐汇政策通
社区居民广泛参与
社区居民参与是基层民主治理的核心所在,城市社区是基层民主生根发芽的重要空间,社区居民则是参与基层自治的主体力量。近年来,上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城市社区自治活动,在社区层面广泛通过议事会、听证会、评议会等民主参与形式,分析和解决社区矛盾,处理和裁决社区问题,推动了治理的重心下移。为居民自下而上参与基层民主提供了畅通渠道。
构建居民参与的网络体系
徐汇区布局的 “邻里汇”和“邻里小汇”,提升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构建“社区大脑”网格中心,结合“智慧社区系统”打造智慧社区或智慧村居,建设了可自动研判和自动处置的“社区大脑”,深化网格化管理。
多元主休参与社区自治
充分利用“三个力量”,即社区力量、居民力量和社会力量,促进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力量,围绕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等问题,设立了覆盖全体居民的各种自治项目,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
动员居民参与志愿服务
社区志愿服务是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形式,对于促进社区发展、打造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发展以及弥补公共服务的短缺等,都具有积极意义。上钢新村街道“雷锋驿站,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咨询服务、便民服务、公益活动、实践活动四大类。
PART 04
人人享有品质生活
旧区改造
推进老旧在房更新和既有多层加装电梯
实施各类旧住房修缮改造,进一步拓展旧住房二次供水设施政造、消防设施改造、污分流整治、道路整修、违法建筑整治等工作。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完善管线配套政策,适度前置补贴资金节点,引导群众参与,完善加装后运行维护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小区设施设备更新改造。推进消防设旅设各改造更新,推进安防监控系统改造更新工作,持续开展电梯安全评估,支持业主对存在安全使用隐患的电梯进行修理、更新等。
推进“美丽家园”建设
上海深入实施住宅小区建设“美丽家园”,不断提高住宅小区综合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打造安居宜居的高品质生活。持续改善小区环境设施,缓解小区停车矛盾;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生活圈。
▲ 杨浦区“美丽家园”建设成果
健康城市
倡导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积极打造文持性的健康环境,推进建设各类室外健康支持性环境和健康促进场所,如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健康知识一条街、智慧健康小屋等,引1导市民适量运动,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促进人群健康。
优化社区医疗资源配置
推动社区卫生健康服务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 “以健康为中心”。夯实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上海每个街道(镇)设有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居民诊疗服务需求较突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进建设社区医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立社区健康服务清单制度,根据居民不同阶段基本健康服务主要需求,明确内容、实施路径与供给方式,并根据需求动态调整。
养老安心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上海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努力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建设的积极性。颐和苑位于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由上海颐和苑老年服务中心。
和“丹麦执事家园”共同打造,PPP模式实践
颐和苑养老项目中,政府通过市、区两级床位建设一次补贴的形式投资30%左右,剩下的70%由颐和苑老年服务中心投入。上海颐和苑养老服务中心全程参与了投资、建设和运营。
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以“15分钟养老服务圈” 为建设单元,在社区内围绕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基本需求,嵌入相应的功能性设施、适配性服务和情感性支持。
一是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在设施布局
一种是单点的专业养老服务设施,如日间照料中心和助餐点等:另一种是具有复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包含为老服务综合管理设施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二是优化养老设施空间布局
街镇根据本区域老年人口发展和分布密度等因素,在辖区内构建1个或按片区构建多个“15 分钟服务圈”,重点依托 1个社区养老综合体和若干个家门口服务站点,形成两个层级的服务供给。
▲ 青浦颐和养老中心
交通出行
加密公交网络,积极优化轨道交通路线,在人群密集社区增设停车站点,街接轨交与社区,打通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打通“断头路”提升路网功能。
停车换乘更加便捷。推进市公共换乘(P+R)停车场(库)和内环线周边轨交站点的停车场(库)正常运营和逐步拓展。
改善慢行交通。一是优化路权分配提升非机动车道网络通达性。在合理评估非机动车通行需求的基础上,上海对非机动车疏禁结合,城市道路主次干道空间有条件的研究设置非机动车专用道;二是打造历史文化风貌区,保留64条“永不拓宽”的道路。三是推进数字化转型。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通过路口重新设计,优化信号控制方案,减少交通冲突点,实时跟踪市政工程沿线流量变化,动态调整交通组织方案,用潮沙车道、可变车道、单行道、直行待行区 等手段,实现路网资源最大化利用。
▲ 闵行区p+r停车场
生态塑造
打造公园城市
完善公园绿地建设,推进绿化开放共享。上海积极完善城市公园、地区公园、口袋公园、郊野公园等构成的城乡公园体系;
持续优化绿色生态格局
上海提出以中心城的“环、楔、廊、园”的绿地布局以及郊区的人造林建设为重,提升人均绿地指标和绿化覆盖率;同时沿主要河道布置绿化走廊,按照服务半径均令布置市、区、街道、小区级的公共绿地;
着力提升公园内涵与品质建设
开展景观打造、风貌改造和功能提升,不断提开公园文化内涵和品位。
▲ 漕泾郊野公园
PART 05
人人感受城市温度
城市历史风貌保护性建设
上海早在 2003 年便颁布实施了《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目前上海共有44 处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区,风貌区构成了上海人民脑海中鲜活的城市记忆,是上海的城市文脉,更为现代城市空间注入了生活气息和文化气质。
(一)衡复风貌区
衡山路一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近 8平方公里,覆盖了徐汇、静安、长宁、黄浦四个区,域内历史建筑量占到总建筑量的近七成,武康大楼、黑石公寓、宋庆龄故居等闻名遐迩的建筑都坐落于此。以武康大楼为例,恢复历史风貌时以建筑所处时期的历史照片为依据,其次在修缮过程中尽最大程度保障民生,既满足楼内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又满足前来打卡游客的观景需求。
(二)愚园路改造
2020 年度 “上海市民最喜欢的微游特色旅游线路”的长宁区愚园路,是上海永不拓宽的马路之一,通过在商业开发中赋予历史文化景观价值,将文化修复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使得历史保护与商铺经营活动、市民日常起居实现了很好的共融。愚园路通过打造愚园百货公司与日常生活集市让年轻人与游人领略了上海精致的生活气息,也满足了老年人与本地街区居民的生活需求,使整个街区的人文氛围更有源自生活的温度。
打造社区公共空间
建设为周边社区居民开展社交、获得及时且适足的需求满足的公共区域。或叫 “邻里汇”、或叫 “陸邻中心”、或叫“邻里中心” ,借助这一社区公共空间,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人心凝聚起来,打造够感受到人情温暖的熟人社会从而推动社区家园建设。通过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角落,布局社区休憩、娱乐设施,引导社区居民走出私人空间,走向社区公共空间,
扩大居民交往,营造社区家园氛围。
街区便捷设施布局
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在辖区的公共空间内规划100余处可供休憩的公共座椅,让市民在行走累时及时休息,还安装了可供手机充电的共享设施。
PART 06
人人拥有归属认同
进行城市更新,保留原有生活空间
岳阳路 “微更新:永不拓宽道路的华丽转身
岳阳路是徐汇天平街道的历史文化特色街道,位于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南端的岳阳路,是近代上海法租界西区内历史最久远的城市道路,有着丰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更新结合现状,了解规划中的控制要求和问题,对沿街立面进行整理。便利店,因外墙配色与环境格格不入,需要对其进行调整,设计过程中,社区总规划师组织街道商家与设计团队多次面对面沟通、交流,业主从完全反对,到后来通过十几轮的方案沟通,就墙体、窗户、店招、雨棚,等等,逐步与设计团队达成一致认识。城市更新在保留街道原有生活形态的基础上,对便利店的样貌进行微更新。
十五分钟生活圈
2016年,上海就探索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在全市选取15个试点,以街道整体更新提升为目标,充分发挥规划对社区空间的统筹作用。以步行15分钟为半径,画一个社区生活圈,解决买菜、吃饭、购物、小修小补等日常烟火所需,也能办妥医疗社保、养老服务等民生刚需,能“不期而遇”生态、休闲、艺术、体育等生活配套。
位于静安区镇宁路上的镇宁菜市场以该区相关导则为指引,历经改造,成了居民钟爱的,“社区服务综合体”。改造前,菜场对于内设业态展开民意调查,在“15分钟”半径内,统筹盘活、精准调配涉及生活、工作、创业、旅游、休闲的种种要素和资源,是一套严密复杂的精细化治理体系,它创造的是一种效率,为人们节约了时间等各方成本,也满足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打造文化空间
早在2017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就印发了《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涵盖设计、影视、演艺、动漫、时尚、出版等重点领域的 50条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文艺新业态、新模式、新平台,鼓勋商场、文创园区、酒店、餐厅、书店、艺术中心、旅游景;点、游轮等场所,打造演艺新空间,为城市增添活力。“演艺新空间”为全国首创。2021年第一批授牌的机构中,包括上海大剧院“A +艺术空间”、上海沪剧院“尚沪•演艺新空间”、上音歌剧院管弦乐演艺新空间、黄浦剧院,“黑匣子”朵云书院剧店、朵云书院旗舰店等 12 家演艺新空问。
▲ 上海大剧院A+艺术空间
公共治理新模式
在基层城市治理过程中厘清多方利益关系,形成多层街接、元多参与,既各司其职又协同作战,运作顺畅、长远长效的工作机制,才能使各项民生实事有序有效推进。
“一平方米卫生间”改造工程
宝山路街道总面积1.62平方公里,辖区内的居民住宅为20世纪 3、40年代建造的砖木结构老旧住房,由于历史原因,居民日常生活最大的问题就是卫生设施缺乏,只能靠路边公厕和手拎马桶如厕。为了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片区内环境风貌,居民区每周开一次由居委会、监理部门、实施单位、施工队参加的例会,听取居民意见建议,适时调整优化设计方案和施工办法。街道开深入调研,对700余家符合改造条件的居民上门走访,讲清楚政府将“一平方米卫生间”户内改造工作。
上海作为国内城市政策实践的先进城市,数十年来始终断创新优化公共治理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路上不断给出新答卷。
“人民”不是停留于纸面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各有不同的习惯、诉求、期望、专长、难处,一座“人民城市”,对此应当有充分的考量。“以人为尺度”,也不是简单宣示,而应当体现在具体的城市事务中,并且与时俱进,精准适应时代变化。
后疫情时代,上海还要继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将对城市的 “管理”转化为以人民为核心的“自治”,面向全球率先讲好上海故事,为把上海建设成为“海纳百川”的世界一流城市而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