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01
简答题
(9分*10)
Q
1、请谈谈县城如何规划以促进城乡融合
难度等级:★★
相关链接:理论学堂|内卷和反内卷都要看的新型城镇化热点,未来县城如何发展?
解析: 参考 2023 年原理真题( “新型城镇化中县域的作用”),并结合《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 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等政府文件资料,虽然这是一个新增的考题,但与时政热点问题契合,应该问题不大。
考点: 推进县城建设,既有利于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又有利于健全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增进县城民生福祉;还有利于辐射带动乡村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开拓新的投资消费空间。因此, 区别于传统城镇化发展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以城乡分离为特点的发展路径,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更强调在城乡融合发展视域下,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在这一过程中,应注重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与畅通城乡生产要素循环等方面的工作。
框架:因此作答时,可以按照“基本情况概述(背景、意义) ——发展目标(科学把握功能定 位,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产业经济(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增强县城产业支撑能力)— —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文化环境(加强历史文化和 生态保护,提升县城人居环境质量)——政策保障(深化拓展关键环节改革,畅通城乡生产要
素循环)”
参考答案:
1、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支持这些县城融入周边大城市的发展中, 承接人口和产业转移, 加强交 通连接,成为卫星县城。
2、培育专业功能县城:利用各县城的资源和交通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如先进制造、商贸、文化旅 游等,并支持边境县城提升公共服务和边境贸易功能。
3、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促进这些县城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二三产业,延长产业链,发展加工 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4、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促使这些县城承接超载人口转移, 增强公共服务供给, 发展适 宜产业和清洁能源,保护生态环境。
5、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推动这些县城优化土地使用, 加强民生保障, 引导人口向较有经济优 势的地区迁移,培育新产业。
6、增强县城产业支撑能力:通过发展有明显优势的产业, 促进转型升级, 提升产业平台功能, 改 善商贸网络,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7、完善市政设施体系:包括交通、防洪排涝、防灾减灾能力, 提升老化管网改造, 推进老旧小区 改造和数字化升级等,以支持县城运行和服务能力。
8、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完善医疗、教育、养老托育、文化体育设施, 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提高 民生福祉。
9、加强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打造蓝绿生态空间, 推动生产生 活低碳化,完善垃圾和污水处理体系。
10、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推动县城基础设施和服务向乡村延伸,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和 互补。
11、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更有效的市民化机制,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以及集约高效的 土地利用机制,为县城建设提供政策保证。
12、组织实施: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政府部门和市县机构的作用,明确任务和措施,通过规划引 领和试点先行,组织和推动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
Q
2、简述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四体系的具体内容
难度等级:★
相关链接:理论学堂|一文梳理应对规划考研,国土空间规划应该学什么?
解析: 国土空间一直都是重要考点,这里直接简单的问到四梁八柱内容, 算送分题了, 应该能轻松作答。
考点: “五级三类四体系 ”
参考答案:
“五级 ”对应中国的行政管理体系的五个层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其中国
家级规划侧重战略性,省级规划侧重协调性,市县级和乡镇级规划侧重实施性。
“三类 ”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的专项规划三种规划类型。总体规划强调的是规划的 综合性,是对一定区域,如行政区全域范围涉及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做全局性 的安排。详细规划强调实施性, 一般是在市县以下组织编制,是对具体地块用途和开发强度等 作出的实施性安排。详细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包括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 发城乡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的法定依据。城镇开发边界外的村庄规划作为详细规 划。相关的专项规划强调的是专门性, 一般是由自然资源部门或者相关部门来组织编制,可在 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层面进行编制,特别是对特定的区域或者流域,为体现特定功能对空间
开发保护利用作出的专门性安排。
“ 四体系 ”包括规划流程中的规划编制审批体系、规划实施监督体系,以及支撑规划运行的法规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
Q
3、请谈谈城市布局如何体现包容性
难度等级:★★★
解析: 这个题目可以理解为将我们经常说的一些老年友好、儿童友好、创新创业、多元文化的 内容进行合并设问,考生应该能够在理解题目逻辑的背后,组织答题语言对包容性进行分类说明。题目本身有一点难度,但也基本能顺利作答。
考点: 联合国人居署提出的“包容性城市 ”概念,强调城市发展在经济、社会、治理、文化和 空间等领域的均衡与统一,强调城市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内在一致,强调城市不同主体发 展权利的均等性,将有助于解决城市特别是全球性大都市由于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碎片化 ”问题.
框架:作答可以按照两个思路来, 一是从结果导向出发, 也就是为了达到不同方面的包容的作法;另一个可以按照用地、道路、绿化、公服等传统框架去回答如何实现包容性。
参考答案:
1.无障碍设计
a.公共交通:确保公共交通系统方便所有人使用, 包括残疾弱势群体。设有低地板公交车, 无障碍出入口等。
b.建筑准入:所有的公共建筑和设施均应考虑轮椅用户, 设置无障碍通道和电梯。洗手间、 休息区等公共设施应考虑不同身体条件的使用者。
2.社会经济多元化
a.经济可负担住房:提供各种价格层次的住宅, 以容纳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实施经济适用 房保障房政策,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权。
b.商业与就业:支持各种规模的企业发展, 鼓励社区内工作和创业;设立多样化的就业中心 和商业区,促进经济包容性。
3.社区融合
a.公共空间:设计多功能的公共空间, 鼓励不同背景的人相互交流;公园、广场等应适应各 种文化活动和社交需求。
b.教育与文化:确保学校和文化设施分布公平, 促进教育机会均等;支持各种文化的展示和 交流,如多语言图书馆、社区文化中心。
4.绿色环境与可持续性
a.绿色设施:通过绿化带和公园连结不同区域, 提高生活质量;使用可持续材料和技术, 减 少环境足迹。
b.资源效率: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 提高能源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行垃圾回收和废物管 理政策,保护环境。
5.政策与规划
a.参与决策:鼓励社区成员参与城市规划的过程, 确保各方声音被听到,并且重点关注弱势 群体需求,定期评估城市规划的包容性,调整不适宜的政策。
b.法律框架:建立保障居民权益的法律框架, 包括反歧视法律;强化规划执行力度, 确保法 规和标准被正确实施。
Q
4、简述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估的意义
难度等级:★★
解析: 这个题目还是考到国土空间规划中四体系的内容, 关于实施评估的意义,可以结合到双评价双评估、城市体检部分的内容进行作答。整体难度较小,需要整合已学知识进行作答。
考点: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估是是确保规划从静态型蓝图式规划向动态型政策式规划转变的重 要环节,作为规划动态维护的主要依据,对于保证“规划—监测—评估—优化—规划 ”的良性循环系统的有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1.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评估可以了解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确保土地、水资源、矿产等自然资源得 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2.指导规划实施: 评估可以反馈规划执行中的问题和不足, 为调整和优化规划执行提供依据, 指 导后续的规划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3.环境保护: 评估有助于监控国土空间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预防和减少生态环境破坏, 推动生态 文明建设。
4.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评估, 可以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均衡发展, 提高社 会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
5.法律法规遵循: 评估有助于监督规划实施是否遵守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保障规划实施的合法性, 为规避法律风险提供支持。
6.提升公众参与: 规划实施评估往往需要公众参与, 这可以提高公众对国土空间规划的认知, 增 强其在国土空间治理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7.政策调整和创新: 评估结果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实证基础, 促进政策的及时调整和创新, 提 升国土空间规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Q
5、请谈谈城市布局如何促进大城市多中心发展
难度等级:★★★★
解析: 以往答案中总提及到多中心发展,但是本题直接聚焦问到如何促进多中心发展,可能对于部分考生会难以下笔,但是其实按照我们传统框架也是可以作答的。
考点: 优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以推动超大特大城市内涵式发展为目标,按照减量提质、瘦身健体的要求,科学规划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序疏解与城市发展方向不 适应、比较优势弱化的产业及功能设施,引导过度集中的公共资源向外转移,合理降低中心城 区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营造高标准国际化营商环境,增强高端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框架:可以简单从用地功能—道路交通—经济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网络—特色文化—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作答。
参考答案:
城市多中心发展策略旨在通过分散城市功能和人口, 促进可持续发展, 减轻中心区的拥堵, 平衡 城市内部各区域的发展。以下是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 并以上海为例具体阐述:
1.用地功能分配:通过合理规划土地使用功能,鼓励在不同区域发展商业、住宅、休闲等功能, 形成多个功能完备的中心。例如,上海通过“一核多极 ”布局,推动浦东新区等多个新区的发展, 这些新区不仅有住宅区,也具备商业、文化和娱乐功能。
2.道路交通网络: 发展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和交通网络, 连接城市的各个中心, 降低对单一中心 的依赖。例如上海建立了庞大的地铁网络和公交系统, 如地铁 2 号线横贯城市东西, 连接浦东和 虹桥两个商务区,促进了这些区域的多中心发展。
3.经济产业布局: 通过政策引导和规划, 推动不同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 形成多个经济中心。上 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建设就是产业布局的体现,该园区的形成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4.公共服务配套: 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吸引人口分散居 住。上海新区如松江、青浦等也在积极构建高水平的教育医疗设施。
5.生态网络建设: 构建城市绿化、水系连通性, 形成生态廊道, 提高城市整体生态质量。上海通 过打造若干绿地公园,如滨江绿地,以及进行苏州河的生态修复工程,强化了城市生态网络。
6.特色文化发展: 挖掘和发展各区域的历史文化, 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中心, 吸引游客和居 民。上海的老城厢保护, 外滩的历史风貌区维护, 以及各个新区文化活动的举办, 都是文化特色 发展的表现。
7.政策保障和激励: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对多中心发展的区域给予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政府对于浦东新区等多中心发展区域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包括税收减免、土地使用优惠等。
Q
6、简述宋代城市革命的背景和城市建设特点
难度等级:★★
解析: 城建史题目,基本上算死题, 只要把重要知识点背牢并模拟近十年的真题,基本就能覆盖所有考点。 本道题最近十年出现的频率较低,也提醒考生不要忽略一些长期未考的重点题目。
考点: 需要在理解宋代城市发展的背景下,总结宋代城市发展特征,包括:坊市合一与城市经 济职能的强化、人口流动和城市以工商为业的居民成分的扩大、环城草市的发展与城市规模的扩大、商业意识的滋长与城市娱乐活动的兴盛等;并且在具体城市形态布局上进行阐述说明。
框架: 城市结构:内部空间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城市形态:象征主义向实用主义转变——管理体系:坊里制向街巷制转变——社会空间:商业布局灵活数量增加,形成繁荣的商业街,城市风貌向近代转变。
参考答案:
一、背景:
1.经济基础的变化: 宋代经济发展迅速, 手工业和商业特别是丝织品、瓷器、铁器等的生产有了 很大的增长,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
2.科技进步: 宋代科技发达, 如农业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发展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这些都为 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3.政治稳定:北宋建立后,国家政治比较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4.商业贸易的兴盛: 宋代实行了较为开放的商业政策, 国内外贸易频繁, 市场经济活跃, 这为城 市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和资金流动。
5.人口的增长:宋代人口增长迅速,这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市场需求。
6.文化的繁荣: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举制度的完善,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功能和吸引力。
二、城市建设特点:
1.规划与布局: 宋代城市在规划上更为合理, 城市布局通常按照“三市两坊 ”(城城、内城、外 城与东西市坊)的模式进行,街道纵横有序。
2.城市规模扩大:许多城市面积扩大, 人口密度增加, 城市建筑如市场、仓库、官署和居民区等 更加密集。
3.商业繁荣:市集制度完善, 出现了专业化的市场, 如集中的药材市场、书籍市场、茶叶市场等。 4.市政设施改善: 如城市排水系统、桥梁、街道的铺设等设施较前朝有较大改进, 城市的公共卫 生和管理也更加重视。
5.文化休闲设施:茶馆、酒楼、戏院、书院等文化休闲场所在城市中普及, 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 组成部分。
6.住房与建筑:民居建筑趋向舒适和美观, 高档住宅区和商贸区往往临河而建, 便于交通和商业 活动。
7.社会管理:城市社会管理更加严格,如对市场的监管、行会组织的管理和对手工业者的规范等。
Q
7、请谈谈历史城区的保护意义和保护方法并举例
难度等级:★
解析: 历史城区保护类型题目,已经在近些年的考试中多次出现,基本上考生没有任何问题,应该是必须拿满分的题目,其中注意不要忘记举例。这道题也是 2022 年的重复真题。
考点: 历史城区保护;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城区 ”属于“历史名城 ”,因此在回答定义时要写历史名城的定义而不是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
框架: 历史城区名词解释——保护意义——保护方法(历史环境的整体保护和历史城区的建筑高度控制)——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 历史城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或城区;
2. 保护意义: 挽救和保护城市濒危文物古迹, 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忆载体; 塑造城市特色与地域文化, 有效避免千城一面, 增强城市风貌多样性; 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资源, 合理利用 其文化价值, 提高经济活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延续民族发展脉络, 形成新时代活力交往空 间,实现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
3. 保护方法: 空间肌理: 合理划分保护控制范围, 制定保护策略和建设控制要求。减少外来交 通穿行, 合理组织地段内交通;街巷格局: 考虑街巷布局及形态、街巷功能与空间、景观三 方面。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形态不应改变, 在原有的主体功能上予以扩展, 街巷的尺度、界 面和空间标志物应保留;历史建筑: 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来说, 必须符合相关保护要求; 对 历史建筑的保护可分为整体保存和局部保存,应结合居民生活的改善,以保持地段活力。
4.举例: 苏州
城市格局: 延续平江城历史格局, 道路为骨架水系为脉络, 形成水路双棋盘格局;河道交叉纵横, 形成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居住模式。
保护方法:实行整体保护,外围建新区,以古城为核心形成“一心两片两区 ”的 T 字形空间格 局;古城内部延续原有肌理和格局, 严格控制建筑高度, 留有视线通廊;保护修缮特色街面, 延 续街区历史文脉;对建筑分级评估, 适当活化利用、功能置换等, 植入文旅产业, 激发历史空间 当代活力。
Q
8、简述明清城市发展特征和背景动因
难度等级:★
解析:城建史类型题目,已经在近些年的考试中多次出现,明清城市也是常规重点,考生应该
可以轻松作答。这道题也是 2022 年的重复真题。
考点: 明清城市
参考答案:
城市发展特征
1.城市规模的扩张: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城市规模不断扩张。明朝初期推行土地复垦 政策,到了清朝,中国进入了人口高峰,城市居民的数量显著增加。
2.城市功能的分化: 明清时期, 城市不仅是行政管理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生产和文化教育的 中心。例如, 京城北京是政治中心, 扬州、苏州则发展成为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成都、杭州等城 市也在经济和文化上有显著地位。
3.城市管理的严格化: 明清两代对城市管理有严格的制度, 城市布局常按照中轴对称原则进行规 划, 城市内实行森严的社会控制和治安管理, 如户籍制度、巡捕、衙门等机构负责城市的治安和 秩序。
4.城市防御机制的强化: 明清城市普遍加强了城墙的建设, 城市城墙不仅有防御作用, 也象征着 权威和统治。
5.商业的繁荣: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城市中商业活动逐渐活跃。集市、店铺、行会等商业机构 在城市中林立,如江南的丝织品、景德镇的瓷器等,都有专门的市场和交易区。
6.手工业的兴旺: 明清时期, 除了农业外, 手工业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江南地区的 织造、长沙的铜器加工、扬州的漆器生产等,各行各业非常繁荣。
7.城市文化的丰富: 明清时期的城市是文化交流的中心。书院、戏院、茶楼等文化设施极为丰富,文人墨客、戏曲曲艺在城市中得到了迅速发展。
背景动因
1.人口增长: 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新作物的引进, 明清时期中国的人口迅速增长, 这为城 市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市场需求。
2.科技进步和农业发展: 包括水利技术的改进、新作物的引入以及农耕技术的提高, 促进了农业 生产的增加和城市食物供应的稳定。
3.贸易的兴盛: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的发展, 尤其是在清朝时期, 对外贸易进一步开放, 特 别是与欧洲国家的海上贸易,促进了沿海城市和内河城市的兴旺。
4.文化和教育的推广: 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仍占主导地位, 科举制度的实施促进了教育和文化设 施的扩展,书院和私塾在城市中普及。
5.社会政治稳定: 特别是在清中期, 国内相对稳定, 没有大规模的战乱, 为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发 展提供了环境。
Q
9、简述社区微更新的特点
难度等级:★★
解析: 多年重复考过的真题,社区微更新需要重点强调其在“微”这个点上,可以通过对比与 传统社区更新,来指出其不同点; 此外要注意到本题将答案范围进行了限制,要求在特点上进行回答,所以不要直接按照传统框架将规划中的具体策略答上。
考点: 社区微更新; 社区微更新是以社区居民真实需求为导向,以公众参与为基础,以微小社 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重点是完善更新社区功能、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培养提升社区意识。
框架:概括社区微更新的定义,也就是去解释什么是微更新——其具备的一些特点。
参考答案:
1.小规模和本地化:微更新通常聚焦于较小的地理区域,如街区或邻里,而不是全城市。
2.社区驱动和参与: 这种更新通常是由社区成员发起, 他们参与决策过程, 确保更新计划符合当 地居民的需要和愿望。
3.低成本和高效率:微更新项目因规模较小,通常成本较低,容易实施,且可以快速看到效果; 并且非政府主导,投资渠道多样。
4.注重可持续性:在微更新过程中,常常考虑环境影响,采用可持续的材料和技术。 5.灵活性和适应性:微更新能够灵活地适应社区的变化和需求,容易调整和变更。
6.增强社区韧性: 通过提高社区的适应能力和自给自足能力, 微更新有助于增强社区面对各种挑 战时的韧性。
7.强化社区特色:微更新注重保持和强化社区的独特文化和历史身份。
Q
10、简述城市混合功能的目的和策略
难度等级:★★★★
解析: 题目的切入点较为独特, 一般都是给定城市问题, 然后考生根据这个问题提出混合功能 策略,这个题反过来;目的正好对应城市问题的解决,策略则是一些具体的规划措施,尽管题目新颖,但大部分内容还是上课时有强调过的。
考点: 混合功能的城市设计是响应多元性和可持续发展需求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的提出和应 用,说明了城市规划领域内对应对城市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带来的挑战,以及解决交通拥堵、 减少碳排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当前热点问题的重视。城市混合功能规划指的是在城市设计 和规划中采取的一种策略,目的是在相对紧凑的地域空间内融合住宅、工作、休闲和购物等多 种功能,以便创造一个便捷、高效和宜居的环境。这种规划策略旨在通过多样化的土地使用,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促进可持续发展,增强社区的活力和经济的韧性。
框架: 界定城市功能混合的理解,概念以及重要性——解释城市混合功能的主要目的(提升城 市空间的利用效率、缩短居民日常通勤距离、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增强社区的活力和安全 性、促进经济多样性和社会融合、提高生活质量和居民满意度)——讨论实现城市混合功能的 策略(规划策略、设计策略、政策策略、交通策略、环境策略、社会经济策略)——时间有余的话可以再补充一些案例
参考答案:
一、 目的
1.提高效率:通过减少居住与工作地点之间的距离,节省出行时间和成本。
2.社区活力:多功能的使用模式能够确保白天及夜间都有人流,增强社区安全和活力。
3.环境可持续性:减少交通需求和推广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使用,有助于降低碳排放。
4.经济多样化: 混合不同类型的商业和住宅空间, 有助于创造一个经济上更为稳健和适应性更强 的社区。
二、 策略
1.土地使用规定的调整:修改现有的规划和建筑法规,允许在特定区域内进行多种用途的开发。 2.激励措施:为那些提供混合功能的开发项目提供税收优惠、发展权利或其他形式的激励。
3.交通规划:设计促进步行和骑自行车的街道布局,提高公共交通的连通性和便利性。
4.社区参与:与居民和当地企业合作,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偏好,确保规划反映出社区的意愿。
5.设计指南:制定设计指南以鼓励兼顾美学、功能和环境效益的开发。
6.灵活性:规划需有一定的灵活性,能适应未来的变化,包括技术进步、人口结构变化等。
PART02
论述题
20分*3
Q
1、举例一个都市圈的发展问题,并提出规划如何应对
难度等级:★★★
解析: 城镇化空间布局问题, 2023 年第一题考查城市群,今年考查到都市圈,其实这些都在十 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及,所以要求考生重点关注国家时政与规划专业热点问题;这道题对考生而 言,可能存在两个坑, 一是认清楚“都市圈”的定义,不要与大都市带、城市群相混淆;二是题目限定为举例、 研究现状发展问题。
考点:
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 1 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 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以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等轨道交通为骨干, 打通各类“断头路 ”、“瓶颈路 ”,推动市内市外交通有效衔接和轨道交通“ 四网融合 ”,提 高都市圈基础设施连接性贯通性。鼓励都市圈社保和落户积分互认、教育和医疗资源共享,推 动科技创新券通兑通用、产业园区和科研平台合作共建。鼓励有条件的都市圈建立统一的规划委员会,实现规划统一编制、统一实施,探索推进土地、人口等统一管理。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 1 小时通勤圈为基 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具体举例可以有以下: 成熟型都市圈包括长三角都市连绵区和珠三 角都市连绵区,是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区域,未来应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加强对外开 放,调节区域产业结构,提高都市圈的国际竞争力,将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全球城市,并引领区 域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发展型都市圈包括北京都市圈、天津都市圈、武汉都市圈、南昌都市 圈、长沙都市圈、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郑州都市圈、西安都市圈等等,此类都市圈内部 已经形成初步联系,但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仍需加强,未来应重点引导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都市圈内城市间形成网络结构,加强区域一体化;培育型都市圈包括石家庄都市圈、哈尔滨都市圈、大连都市圈、济南都市圈、拉萨都市圈和喀什都市圈等等,此类都市圈的 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尚弱,城镇间联系较少,应先壮大中心城市发展能级,从而带动都市圈的总体发展质量提升。
框架: 一般论述题的框架即可,并且本题给定的设问已经很清晰了,从问题到策略的模式,具体来说应该包括但不限于:背景概述(都市圈出现的原因) ——概述(指出都市圈的名词解释、举例的对象及其概括) —— 问题总结——提出策略——展望总结;当然时间充足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分析问题原因等进行补充。
参考答案:
一、背景
实施都市圈战略, 旨在通过构建城市群与周边城镇和乡村之间的中间层级, 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区域联动。这一战略强化都市圈内部联系, 提升其对边缘地区的带动作用, 促进区域间互补 与共享资源,实现平衡发展及提升竞争力,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
二、 概述
都市圈是指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 1 小时通勤圈为 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我国都市圈的发展普遍面临一些共同问题, 典型的包括城市扩张不 协调、基础设施不匹配、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这里以北京-天津-河北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 为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
三、问题总结
1.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 北京市人口众多,资源消耗巨大,生态环境脆弱。同时,天津和河北 的一些地区工业化进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环境治理压力巨大。
2.经济发展不均衡: 北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天津和河北的一些地区则相对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
3.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待加强: 尽管近年来京津冀区域交通网络有所改善,但仍存在铁路、公 路等交通方式的接驳不够便捷,区域内流动性不足。
4.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北京存在产业过于集中、房地产依赖症等问题,而天津和河北则需要在 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上下更大的功夫。
5.公共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如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在京津冀三地的分配极不平衡,北京的高 质量公共服务资源与天津、河北存在明显差距。
四、策略
1.推动区域环境整体治理: 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实施大气污染 联防联控,以及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2.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 北京可聚焦发展高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天津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和现代制造业,而河北则可以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形成产业互补。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推进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加强区域内交通 的互联互通,提升物流效率。
4.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资,特别是在河北的一些地区,缩 小与北京、天津的公共服务差距。
5.推动人才和信息的自由流动: 建立更为开放的人才政策,促进京津冀三地人才的自由流动, 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使信息资源共享。
6.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各 地区职责和协作方式,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7.增强区域经济创新能力: 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打造科技创新中心,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Q
2、双循环背景下,中心城区规划应当如何做
难度等级:★★★★
解析: 中心城区一直都是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的重点,特别是在当前中国倡导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 中心城区的规划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战略指导下, 中心城区不仅要考虑传 统的城市功能布局、交通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还需要更多地聚焦于如何在中心城区培 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国内大循环,同时,也要考虑其在国际循环中的节点功能,如跨国公 司地区总部的布局、国际贸易服务功能等。 本题难度在于如何将这一新的发展理念融入到中心 城区规划之中,创新规划思维和方法。这里需要考生不仅理解双循环的理念,还应当对城市规划的传统理论和实践有深入了解,并能够结合双循环的要求,提出具体的规划策略和措施。
考点:
首先需要了解“双循环 ”这个概念, 主要指的是“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 相互促进 ”的经济运行新格局。这一理念强调对内提升经济自主性,对外进一步开放和融入全 球经济体系。在此背景下, 中心城区规划需要紧紧围绕“双循环 ”的主旨,通过创新城市规划理念和实践,促进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双循环 ”格局下的中心城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有融入产业链实现产业转型和获得中心城市功能疏散以提升城市能级的发展潜力,也存在资源要素向中心城市加速集聚和发展“边缘化 ”危机。 “双循环 ”格局从消费需求扩容提质、供应链经济发展、畅通要素和产品流 动三方面改变县域经济演化逻辑和发展动力,进而对县域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产生影响。而都 市圈发展规律对边缘城市具有正反双重影响,包括虹吸效应和边缘化危机、反磁力中心和一体 化机遇。时空背景改变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要求中心城区重新审视自身所面临的空间发展问题,从而趋利避害,响应新经济时空背景,提出更优发展路径。
框架:
首先阐述双循环的概念及其对城市经济特别是中心城区发展的意义,然后分析中心城区在促 进双循环中的作用,例如,如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等来增强内循环的动力和效率,同时如何通过提升国际合作和交流、加强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等来有效对接国际循环。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城区规划的策略建议,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优化空间布局、强化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增强文化软实力等方面。每一点都要 具体到如何操作、预期的效果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最后,可以对如何实施这些策略进行简要的讨论。
先对双循环概念进行阐述,解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中心城区在双循环中的角色与 功能——提出符合双循环要求的中心城区规划原则、目标及策略——结合具体案例(如特大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进行实际操作,展开具体规划建议——讨论可能存在的挑战与对策。
参考答案:
一、背景
“双循环 ”是我国提出的新发展格局, 主要指的是“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 相互促进 ”的经济运行新格局。这一理念强调对内提升经济自主性, 对外进一步开放和融入全球 经济体系。在此背景下, 中心城区规划需要紧紧围绕“双循环 ”的主旨, 通过创新城市规划理念 和实践,促进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中心城区在双循环的功能
经济增长引擎、创新与研发中心、国际交往平台、服务业发展的中心、对外投资和技术输出的基 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节点、公共资源配置中心。
三、规划策略
1.顶层设计与政策导向
经济发展战略定位:中心城市规划需紧密结合国家宏观政策, 明确经济发展战略定位。规划应致 力于打造内循环的强劲市场主体, 同时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充分挖掘城市潜力和区域协同发展。 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推动中心城区产业结构优化,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构建创新型城市。完善 创新体系和技术支撑平台,加强与国际创新网络的连接。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战略:中心城区规划应遵循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原则, 推动城市向生态文明 转型。实施绿色建筑标准,推广清洁能源,构建生态网络和绿色交通体系。
2.城市空间布局与功能优化
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打破传统单一中心城区模式,推动多中心网络化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减轻中心城区压力,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规划应突破城乡界限,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 作用,形成城市群和都市圈,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中心城区公共服务水平, 实现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的均等化配置。 构建便捷、高效的社会服务网络。
3.基础设施与智慧城市建设
交通网络优化与智能化:构建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 推进城市交通智能化。发展公共交通, 缓解交通压力,提升城市通达性。
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区规划需要充分考虑数字化基础设施, 如 5G 网络、大数据中心等, 打造智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增强城市安全防范和应急管理能力, 建立健全的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应急 体系。
4.生活品质与城市文化建设
居住环境改善:关注城市居住品质, 提供多样化的居住形态, 改善住宅环境和社区服务, 提高居 住满意度。
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保护和挖掘城市文化遗产, 促进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 增强城市文化软实 力。
5.国际交流与开放合作
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中心城区规划应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建设国际交流平台,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和管理经验。
构建国际贸易网络:促进国际贸易, 提高中心城区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打造国际化商 贸环境。
Q
3、社区规划如何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难度等级:★★★
解析: 还是几乎相同的命题逻辑,老知识+新热点,社区规划基本上在课上已经讲的很透彻了,这里结合到城市高质量发展确实有点意外,如果对高质量发展这个理解不够或者觉得太空 太大不知道写什么,可以参考人民城市相关内容,满足居民美好生活所需;整体上难度不大, 需要考生能根据已掌握知识进行分析论述。
考点: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 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 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社区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眼于城市的一个特定区域或社区,旨在提高该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高质 量的城市发展不仅仅关注经济增长,还涉及到环境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包容性与公正、以及居民的福祉和生活质量。
参考答案:
1.综合性规划:社区规划要求对交通、住房、商业、公共空间、环境保护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以实现均衡发展。
2.可持续性:社区规划着重于可持续发展, 通过提倡绿色建筑、节能减排、公共交通系统等措施, 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
3.社会包容性:通过包容性的社区规划, 促进不同社会群体的融合, 为所有居民提供平等的服务与 机会,包括弱势群体和少数族裔。
4.经济发展与创新:社区规划可以通过创造有利的商业环境和促进产业多样化来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鼓励技术创新和创业活动。
5.文化与历史保护:考虑到社区的文化和历史特色,在规划中融入历史保护和文化传承,增强 社区的独特性和居民的归属感。
6.公共参与: 社区规划过程中应鼓励居民参与,通过公众咨询和参与决策过程,确保规划能够 反映居民的需要和愿望。
7.健康与安全 :通过创建安全的公共空间、完善的医疗设施和促进健康生活方式,规划应该关 注居民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8.灾害风险管理:社区规划需要考虑抵御自然和人为灾害的能力,通过规划来减少灾害风险, 确保社区的韧性和恢复力。
9.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规划:高效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社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规划 应确保它们的现代化和对未来需求的适应性。
10.智慧城市技术应用:采用智慧城市技术, 如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 以提高城市 管理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
11.空间优化与土地利用:高效的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可以减轻城市蔓延, 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 提升土地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