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王晓*
2017级同济大学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考研总分377分(第1名),快题134分,理论115分,原重庆大学。
作者介绍:吴怡*
2017级同济大学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考研总分370分(第2名),理论131分(史上最高分),原华侨大学。
PART 01
从认识自己到突破自己
1:为什么要考研
首先,我希望大家能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考研?
最常见的答案无非是喜欢这个专业,想要学到更多,想去一个更好的平台等等。那么你的答案呢?找到这个答案,它会成为你排除万难不断前进的动力。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带着清晰的目标,模棱两可、犹豫不决只会降低效率和浪费时间。
从这个问题出发可以进一步延伸出:
我是否适合读研?
我了解读研在读一些什么吗?
读研对我的长期规划有什么影响?
我为什么要选XX学校?
XX学校很难考,我最多考几年?
读研(调整目标)更重要还是去XX学校(保持目标)更重要?
……
关于这些问题,别人的建议都只是用于参考,真正想清楚还是要靠自己,在搜集足够多的信息之后做出判断。考研不过在整个人生历程中占据很小的一段,那么它是否是你的必经之路?认真审视一下自己,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对自己做的事情做到心中有数。在每一个面临选择的十字路口,做出不会让自己后悔的选择,然后全力以赴,坚定地走下去就可以了。
2: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遇到过一些同学(我自己也曾经是这样),盲目“迷信”高分学姐学长的经验和资料。那时的我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那些资料你真的都需要吗?
考研资料是不缺的,关键是如何在大量资料中鉴别筛选出对自己有价值的。资料不是越多越好,更多的资料意味着更多的重复和冗余,你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筛选,去看没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做性价比是很低的。不管是哪一门课,有用的资料在精不在多(lessismore),并且要能对这些资料分出优先级和重要性。
其次,那些经验真的都适合你吗?为什么说别人的经验不一定适合你?道理很简单,每个人情况不同。就像小马过河的故事里,对于同一条河,牛觉得很浅,松鼠被冲走了,而对小马来说,水到底多深只有自己走一下才知道。所以有人一战复习半年考上,有人二、三战考上,显然他们的经验都是不同的。
学习是一件个性化的事情。别人的经验可以帮你抓住原则、把握方向,具体的方法策略还要因人而异。一战的同学往往还没有摸索出自己的方法,可以多看经验多参考;二战以上的同学只需要适当借鉴、适当调整。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应该选择性地吸收,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所有的经验、辅导课等都只能帮你节省一点摸索的时间,让你少走一些弯路,但不能节省你实际的思考学习的过程。总之,要慢慢形成自己的判断力,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法。这很重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1)客观评估自己
那么,要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制定复习计划呢?
了解自己,才能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所以,首先要正确衡量自己当前的能力水平,对自己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估,不要自视过高,也不要自我贬低。
你需要客观评估自己至少以下几个方面:专业基础、理解能力、最大实际努力程度(执行力、专注力……)、心理承受能力(心态、抗压能力……)
了解分析自己当前的水平,并不是要给自己设限,而是通过当前的位置,找到与目标院校之间的差距,把抽象的考试难度具体化,对考研的成功率及风险都做到心中有数。更重要的是,逐步发现自己的缺点和弱项,才能有针对性地学习。我认为这是一个必要的环节,如果缺乏对自己的清晰认识,就容易走弯路,增加学习的时间成本。
PART 02
考研实际上在考什么?
认识自己之后,还要认识考试,了解你需要达到的水平。考研的全称是“研究生入学考试”,所以“你需要达到的水平”即为“做学术研究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这是一项能力水平测试,同时也是一项选拔性考试。选拔性考试意味着选优不淘劣。所以不仅要看本身的能力水平是否达标,还要看你在同批竞争者中的位置。这也是某些学校近年来的分数线“水涨船高”的原因。
那么考研实际上在考什么?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能力水平?
我认为主要是两方面:知识体系与思维能力。
(1)知识体系
一般情况下,本科阶段用来学习专业知识打基础,研究生阶段就进一步做更深入的研究。但这是对于同一个学校来说,而我们考研大部分都是跨校考,还有跨专业的。所以我们就需要自学那些本科没学过的专业知识,根据那个学校的课程体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跨过的一个基本的门槛。
我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知识体系=基础+框架+前沿
基础指的是一些最基本的专业素养,看问题潜在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专业问题的敏感度等等。框架是最重要的,形成框架不仅可以锻炼你的逻辑思维,而且便于记忆和索引,更重要的是让你真正掌握一门课程,把握这门课程的核心思想。这是一个把书读厚再读薄的过程。在复习过程中,框架可以让你不至于陷在细节里,而是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仅仅把课本梳理完是不够的,知识体系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学科研究的前沿热点,这就需要多关注时事,多看论文。(论文看什么?)论文要带着疑问看、根据热点看。(论文怎么看?)看论文和看书是一样的,拎出框架和要点,搞清楚一篇论文的主要观点以及它是如何阐述论证观点的。
通过知识体系的建立,最终形成自己看问题的思考方式,自己的观点。
(2)思维能力
我认为能力与思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包括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能主动探索、主动学习。本科阶段老师还会给你灌输知识,研究生阶段就基本上要靠自己探索,老师只是给你一个方向。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学会收集资料、学会提问、自己设定目标与做计划等等。
(2)逻辑思维
不管是考试答题还是之后写论文,都要有逻辑、成体系。本科阶段还主要在了解“是什么”,到了研究生阶段,不仅在对“是什么”更加深入,还要开始探索“为什么”,逻辑思维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同时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归纳总结
要有整合资料的能力,首先对资料(任何你需要用的材料)消化吸收,之后进行分类归纳,再总结出要点。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慢慢有自己的理解。文献阅读是任何研究的基础。所以不管是学习、应对考试还是以后读研,归纳总结能力都十分重要。
PART 03
复习原则与方法策略
根据上述考试特点,提出以下原则与策略。
1:复习原则
(1)明确目标导向
之前一再说不要盲目,要有针对性,那么要怎么做呢?用真题。真题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真题有两个作用:一是指导复习,二是检验复习。
首先,真题指导复习。考试考些什么全在真题里。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真题,真题一定要一开始就看,只有看了真题,你才知道考点在哪里,老师都想要考察一些什么内容。一旦清楚了考过什么,没考过什么,出题老师关注什么,就有可能推出以后会考什么,就能做到有针对性的复习。总结起来就是用真题找考点,用真题把握命题规律。有些同学可能想要把真题留到最后去检验自己复习的成果,于是就一直没看真题,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小题可以一边复习一边找答案,或者复习差不多的时候做一做,大题(简答题、论述题)一定要自己去找答案,去整理。一是已有资料里的答案不一定准确或者全面,而且那些要么是书上的,要么是别人自己写的,都不是自己的思路。二是找答案,整理答案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把书和资料上的内容真正理解消化,再转换成自己的东西。很多时候要把一个问题真正回答清楚,还需要去查论文,进行必要的扩展。这些其实就是在为以后做研究而打基础。
在之后的冲刺阶段,真题可以检验复习成果。看书、背书到底要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你拿到任意一个真题的大题,可以马上反应过来这个题有哪几个答题要点,考试的时候如果考到原题,能在第一时间用记住的几个要点快速地把答案组织出来。小题的话,在答案都找得差不多的时候没事就过一过,或者拿一个空白卷快速刷一遍。
(2)把握时间分配
时间分配是贯穿整个考研过程、直到考试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在竞争激烈、考试难度提高的情况下,要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就需要分配好时间,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说你在哪一个科目,哪一门课程,哪一个部分,有没有花时间,用了多少时间,在总时间中占比多少(这里指的都是有效学习时间),基本上决定了你最后得到的分数。具体的时间分配则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来安排,比如英语不好的话,就要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在英语上,英语好的话,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多看点别的;政治不要花太多时间,但也不能不重视,争取以最短的时间出最好的效果,所以在这里应试的方法技巧就比较重要;理论是你真正要去学习的一个部分,也是相对来说回报率比较高的,需要理清思路、用对方法以及稳打稳扎的学习;快题一般在暑假班集训之后保持手感就好了,需要多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把握好时间分配之后,学会做个人计划并严格执行计划,控制住时间节点。
而在考场上,时间分配作为应试技巧也非常重要,先做会做的,在政治和理论考试中一定要保证大题都能写完整。每一门考试的时间都是非常紧凑的,大题的量还是很多的,如果为了前面写的太多导致后面写不完,无疑是得不偿失的。所以,么一门考试都要精准切题,快速答题。
(3)建立框架体系
前面已经强调过框架的重要性了,那么具体要怎么操作呢?这里涉及到看书方法的问题。拿到一本书之后要怎么看?从第一章绪论开始,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看一遍?看小说还可以这样看,但是对于学术性阅读,这不是一个好方法。拿到一本书之后,首先你要认真看一下目录。从目录中你可以看出这本书到底写了一些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它是怎么阐述中心思想的,又是怎么串联或层层深入的……目录就是作者写这本书的框架和思路的一种呈现方式。而我们建立框架,就可以直接以目录为基础进行深化。因为要把握书中的重点,目录的深度和细节是不够的,这时候就必须要结合真题来看,这样什么是重点要看的,什么是简单看看的,什么是不需要看的就一目了然。这样看书才不会只是把字过一遍而不过脑子。看完书、理完框架之后,一定要复习和回想,想想看是不是真的理解了书中阐释的问题。
之后再以这本书为基点,形成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对于理论课,至少要形成一个有三、四个层级的理论体系。比如理论分为原理和园林史,原理可以分成几个板块,每个板块下面有哪几门课程(书),每门又有哪些重要问题,每个问题有哪几个回答要点。先有这样一个主干,再去不断地添枝加叶。
2:方法策略
接下来说三个非常重要的策略:
(1)补短板
我们都知道木桶效应,短板的长度在某种程度上往往决定能否考上。不知道自己弱项在哪里的,做一做真题就能发现了;参加过考试的,就根据上一年成绩,仔细做一下个人的考试分析,针对失分点提出相应的策略。如果知道自己的弱项在哪里(不会的、做不好的、不清楚的),千万忽视它,千万不能有侥幸心理(血泪教训)。总之,先找到弱项,再针对弱项、反复训练。尽可能地争取把短板都补上,把不会的问题都找到答案,最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心态上考场。
(2)抓大放小
首先要对做的事情分出主次先后,做一个重要性排序,这就意味着你必须很清楚什么是必须要看(背)的,什么是应该看的,什么是有时间再看的。其次也要学会舍弃。在时间不够的时候就保证最重要的部分一定要拿下,分析判断出不会考的或不重要的部分就果断放弃,其他能看多少是多少。到临考的时候还觉得看不完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就一定要抓大放小。
(3)提升应试技巧
任何一门考试都有其相应的考试技巧。掌握方法技巧能帮助我们达到事半功倍、举重若轻的效果。这里讲三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首先,审题一定要仔细。如果连题目都没看清楚,把题意理解错误,就算写的再快再好也没用,所以拿到题目一定要沉住气,把题目看清楚再下笔。其次,答题要有针对性。从题目中提炼出关键词,围绕关键词展开论述,论述一定要切题。答题的时候也要分点论述,突出重点。最后,考试的时间非常紧张,先把会的题目做了,保证这部分的分数一定能拿到,但是千万不要追求尽善尽美、写得太多而挤占后面的答题时间。虽然方法技巧和提升实力同样重要,但是提升实力才是根本。
PART 04
具体备考经验参考
下面就简单说一下个人的备考经验,仅供参考。
1:复习计划与时间安排
(1)复习计划
参考复习计划如下(时间节点就是deadline,最晚不能超过的时间):
前期准备:资料搜集
时间节点:越早越好
任务:准备好所有的书和资料,收集目标院校各种信息
第一阶段:夯实基础
时间节点:暑假之前
任务:快速浏览一遍,理出框架,形成大致的印象
第二阶段:梳理重点
时间节点:11月
任务:以真题为本,整理知识点,一边整理,一边理解记忆,做笔记,框架+考点与重点+易忘的和不会的。
第三阶段:冲刺背诵
时间节点:直到考前
任务:反复看或者背,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
复习计划和学习方法一样因人而异,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别人的经验都是仅供参考,只有你自己最了解自己。对我来说,考研就是一个不断评估自己,调整自己的过程,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真题。你的目标就是考上,然后你要知道你的当前水平(做一下真题就知道了),当中存在的差距就是你要完成的任务,再把任务分解,制定计划,在执行中不断调整计划。当然,在一开始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还是有必要看看别人的经验。我每一次做计划之前,都会搜集许多别人的经验,再结合自己的情况,制定复习计划。
第一年时间是很紧张的,在来不及的情况下就是用真题抓重点了,每一门抓大框架。不要花很多时间在园林史上。第一轮首先看一遍书理框架,第二轮做真题、做笔记,最后反复记忆。说起来很简单,实际操作的时候需要自己去调整。比如开始看一本书,定一周看完,结果看了两周,那你就要根据自己的速度调整,要么调整计划,要么调整自己的速度。这些都是随时而变的。第二年或第三年考的,首先要做的就是回顾总结自己前一年的复习,分析考试中暴露出来的失误和自己弱项,这些就是你的突破点,然后你再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补短板。不管是第几年考,都要做到有针对性的复习。
(2)时间安排
以下是复习中一个阶段的每日时间安排(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版本):
7:30-8:30背单词
8:30-9:00背作文
9:00-11:30政治
12:30-14:00背作文或理论
14:00-17:00英语
18:00-19:00快题
19:00-22:00理论
这里给出的只是一个大致的参考,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制定计划,然后再逐步细化你的计划。从每个阶段要做什么,到完成一本书要用几天,最后到每日的时间安排。图书馆每天7:30开门,22:00关门,扣掉吃饭休息时间,挤掉水分,一天就能有10-11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然后晚上回宿舍也不是倒头就睡,在睡之前在脑子里过一遍今天学的东西,加深记忆。然后一天要保证7-8小时睡眠时间,早睡早起、规律作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高效率。在11个小时里面,英语5小时,政治2小时,理论3小时,快题1小时,每两周画1-2套快题,还有一周最多旁听3个半天的课。这只是其中一个阶段的安排,每个阶段重心不同,分配自然也不一样。后期政治和理论时间明显增加,英语多用来练作文。英语在我的复习时间中一直都占很大的比重,因为原先基础不好。所以说时间分配因人而异,英语底子好的同学就可省下时间来多看些理论。关于每天安排的任务量,很多时候我们会把目标定高以激励自己,但是如果给自己安排太多的任务量,完成不了又会造成心情低落,所以要不断调整,找到自己的节奏,不要对自己太过严厉,也不能松懈。
2:各科复习经验
这里就简单总结一下我的复习经验,在这之前先说两点:一、资料在精,不在多。二、资料和方法一样,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自己要学会鉴别甄选,到底哪些是对自己最有用、最有效果的,原因就不再赘述了。
(1)政治
推荐资料:
①高教版《考试大纲解析》
②肖秀荣系列(1000题、讲真题、考点预测、时政、8套卷、4套卷(点题班))
③《风中劲草》
④启航《20天20题》
复习策略:
曾经报过启航的视频课,多多少少学到一些,但是回想起来性价比不是特别高,有点浪费时间。建议一战实在心里没底可报班,二战以上可不报,看肖秀荣足够。报班只是让你更快地梳理出重点,最后一个月狂背能背到什么程度,才是决定分数的关键因素。个人感觉,以近几年考试来看,肖秀荣老师可以说是对考试重点把握最精准的。所以除了必备的《大纲解析》,首推肖老师考研政治系列,以及肖老师自己讲的时政班和考前点题班。另外,强烈推荐肖秀荣的《命题人知识点提要》的马哲框架、近代史时间轴,对于框架梳理特别好用。
没报班的同学自己怎么看书呢?首先,《大纲解析》是必须要有的,但不是全看,是作为基础备查资料。然后,你需要一本标示出重点的参考书。这里主要推荐《风中劲草》,一般出得比较晚,在当年的《大纲解析》出来之后。接着就把这两本书结合着过一遍,每过一章,把这章的1000题做一下。一般这一轮过完,差不多就要11月了,这时候时政、肖八什么很快出来,就跟着看、跟着做。考前差不多剩一个月时候,就要进入总结的阶段,根据各种参考资料把重点理清,之后就开始狂背。我个人的习惯是,会把最后的肖四和点题资料整理成框架形式,理顺逻辑,也方便记忆。启航的20天20题作为辅助资料,有时间可以看看视频和资料,很多知识点是相通的。不过重点还是放在肖四和肖秀荣点题班上。最后阶段会出来很多资料,不要什么都买,看不了那么多,重要的看了记了就行了。
总结一下我自己针对考试的复习套路:
小题:看参考书刷《1000题》+历年真题(《讲真题》)
大题:狂背《肖四》+考前肖秀荣点题班(视频、讲义)+过一遍《20天20题》
考试要点
考试的时候需要严格控制时间分配,总共3小时、180分钟,小题控制在40-50分钟,大题就能有140-130分钟,五道大题,每题就能有至少25分钟答题。所以遇到不会的就先跳过,会的也要迅速理清思路就答题。纵观整个考试,包括其他三科,快速、准确都是非常重要的。
政治大题的答题技巧与理论相通,后面一起论述。
(2)英语
推荐资料:
朱伟《恋练有词》(视频课+书)
新东方《考研英语词汇(正序版)》
新东方《苹果英语考研红皮书:四大名师历年考研英语真题超详解及复习指导(试卷版)》
王江涛《考研英语高分写作》+《考研英语满分范文背诵》
复习策略
这里说的主要适用于英语基础一般的同学,基础较好或者大神们不需要看了。因为我属于英语基础比较差的(六级460),所以英语在我的整个复习时间中占比相当大。这里主要讲两个问题:词汇和写作,其他主要靠做真题,弱项再适当做专项训练。
考研英语首先要过词汇关。一般说不背单词的,都是底子好,过去有足够的积累,从小就把英语当兴趣学……如果你不是这样的,那么就先老老实实背单词,否则一篇真题阅读超过15%单词不认识要怎么去看懂,去把握文章逻辑结构、中心思想?背单词最好有一本词汇书,推荐正序版,整理形近词比较方便;还可以在手机里装个APP,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快速刷。背单词就一条:不断反复,主要是不会的、一直记不住的,可以用个小本子抄下来,没事就翻一翻。强烈推荐朱伟老师的《恋练有词》视频课,不只是在讲单词,会扩展很多,适合打基础。听完课一定要再看、再记忆。写作就强调一点:一定要自己写!前期先积累一些素材,背一背范文,后期一定要把历年真题作文都自己写一遍。最好能找人帮你改,实在不行就自己对着范文改,或者借助一些批改作文的网站。写作推荐王江涛老师的《高分写作》和《满分范文背诵》。
英语不建议报班,有一本好的真题解析足够。强烈推荐新东方王江涛等出的《苹果英语考研红皮书:四大名师历年考研英语真题超详解及复习指导(试卷版)》,个人觉得比黄皮书要好很多,解析、翻译都更准确。而且有很详细的复习指导,跟着它的流程走就行了。不过它的范围是从05年开始的,如果想用05年之前的打基础,就只能买黄皮书。说一下我个人学习中收获最大的一个部分。我每做一篇真题精读,都会摘出文章中自己读不通的长难句(一篇5-7句左右),划分结构、标出成分,接着自己翻译一遍,最后再对照译文仔细更正。这样差不多做了7、8年的真题。这个部分使我差不多解决考研英语水平的语法问题。其实学习一门语言,无非就是词汇和语法。另外,考研英语中对文章结构的分析、中心思想的把握也是一种对逻辑思维的训练。
考试要点
复习的时候主要攻克词汇、阅读长难句和写作,考试基本没有什么问题。考试时同样需要严格控制时间分配。推荐的红皮书里有很多经验和指导,不再赘述。
(3)理论
考试内容
针对自己的目标院校准备。学校研招网上有关于考试要求、范围、题型的详细条目,可自行查阅。以下是我基于考试经历以及对课程体系的了解,对同济景观考试内容的认知。
理论首先分为园林史和原理两大部分。原理部分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原理、绿规、生态、风景资源、风景规划、游憩(旅游规划)、工程、植物。其中,除了旅游规划没有单独开设课程,其他都有对应的本科生的课程(旅游规划近年几乎不考,所以它属于“有时间最好看一下”的部分)。这里简单列一下每门课都用哪些资料。
①园林史: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针之谷钟吉《西方造园变迁史》、课件资料、图集
②原理: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原理》、补充资料
③绿规:刘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关规范
④生态: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第二版)》
⑤风景资源:课件资料
⑥风景规划:《风景区规划规范》、韩锋《风景游憩地规划与管理理论》
⑦游憩:课件资料、旅游规划各类规范
⑧工程:李瑞冬《景观工程设计》
⑨植物:推荐周道瑛《园林种植设计》(不了解本科课程及教材)
复习策略
理论的复习策略只有一点:用真题。用真题把框架、重点梳理出来,考前狂背。根据前述至少三轮的复习计划(详见4.1复习计划与时间安排),再总结一下即:理框架、做真题、反复记忆。
考试要点
小题控制时间、快速做完,不会就跳过。大题的答题要点可简单概况为:用自己的逻辑思维把基本的知识点串起来。简答题把要点写清楚即可,论述题需要展开,尽可能做到全面综合。下面讲一下答题思路和答题技巧。拿到题目后首先要仔细审题,理解题意。接着找出关键词,明确考点。一定要搞清楚题目到底在问什么,以及想要考察哪些知识点。理清思路之后就要迅速答题,不要纠结,考场上基本上没有时间斟酌字句,都是按照第一反应略微调整理顺就立即下笔。
答题技巧主要有四点:
①有逻辑,成体系,分点论述
②紧扣题意,突显关键词
③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
④结合实例,图文并茂(需要画图的情况下)
在满足这几点并且基本知识点不出错,就可以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卷面整洁、字迹工整也会有一定的加成。字迹即使不漂亮至少也要工整,字体大小、行距适当,不要涂改太多。
(4)快题
考试内容
每个学校考试要求及侧重的都不同。同济是用硫酸纸的3小时快题,2017年考试中首次将A1硫酸纸改成A3硫酸纸。考试范围则涵盖各种类型的景观,包括社区、商业、办公区、风景区等等。考试内容近年以小尺度为主,一般包括总平、分析图、剖立面、节点放大、效果图等。以往的考试中总平是最重要的,老师一般根据总平就可以判定你的设计能力,2017年首次加大分析图的比重,开始转向对设计思路的考察。
复习策略
快题的提升说起来很简单:多画、多看、多思考。真题同样是基本而重要的。不过跟前三门不同的是,快题一定要报快题班。报快题班不仅可以省去自己摸索的时间,而且可以和来自不同学校、不同背景的同学一起画图、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借鉴、互相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一般情况下,通过为期15天的高强度集中训练,可以有一个质的飞跃。没有基础的可以达到入门及以上;原本基础不错的,掌握套路之后也可以进阶一个水平。
学完快题班回去之后,也不能荒废了,要保持手感。根据自己时间,一个月画3-4套。到后期一定要掐时间练习,以3小时画完为目标,最多也不能超过4小时。平时积累要注重案例整理和思考总结。我每天都会尽量挤出1小时左右来抄图。抄图不要只抄个形式,要先分析设计思路,搞清楚为什么要这么画,然后再抄。
考试要点
快题考试变数很大,你基本不可能预测到题目考什么。考试的时候一定要放平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认真看完题目的文字和图(每一个字都不要漏掉),尽可能分析出考察重点,然后把自己的思路用图和文字表达清楚(主要是图,尤其是分析图)。最后,题目要求的内容一定要画完。
PART 05
常见问题解答
1:关于学校
(1)同济收几个人?
同济研招网上有数据。
(2)学硕和专硕的区别?以及非全日制?
考试没有任何区别,入学之后课程设置略有不同,学硕毕业后可直接落户上海。从2017年开始非全日制的考试并入统考,据说以后是双证(毕业证、学位证),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非全日制的地位在提高,但是以后具体怎么样谁也说不清。
2:关于复习
(1)在哪复习好?
复习地点主要有自己学校、报考学校、家里这三种选择。推荐在报考学校复习,因为你可以旁听课程,可以找到很多研友,对我个人而言,这些都会形成很好的学习氛围。在同济听课的话主要推荐园林史,生态,工程这三门课。园林史和生态课与考试密切相关,性价比高;工程课与实际项目密切相关,有助于提升设计。
(2)是否找研友?
我的建议是最好找一两个固定研友,也不要太多人一起。有一个趣味相投的研友可以互相督促、互相学习,有助于进度的把控,尤其对于比较缺乏自制力的同学。我的原则就是,和研友一起复习,就要能够无障碍交流、无条件共享资源,才能达到一个人复习达不到的效果——1+1大于2的效果。研友既是竞争对手,是离你最近的参照系;也是坚定的盟友,与你共同进退。
(3)看不完怎么办?看了记不住怎么办?
感觉看不完很正常,关键是重要的都看了吗?是否能做到心中有数?越到后面越要分清楚什么是重点。如果重要的都看了,最后只需要沉着冷静地上考场就行了。
看了就忘也很正常,就算背了好多遍也一样还是会忘。所以归纳总结,理解记忆就显得很重要。时间来不及的情况下就根据真题理出框架,抓住重点。之后就是不断记忆,不断反复。记忆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是以点带面、记关键词。要背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后期拿到一个题,要能马上默出要点。考试的时候就能用这些要点进行扩展。
(4)快题怎么提高?觉得自己画得不错,考试却没考好?
提高快题的途径就是多画、多看、多思考。抄图很重要,注意不要只抄个形式,一定要去思考,去研究,别人为什么画的好,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把想法落到图面上的。还有自己练习快题也要有足够的量的积累,时间久了才能产生质变。
考过一次的应该有人跟我一样,有过这样的疑问吧,为什么平时画得不错,考试就考不好呢?我是一直被这个问题所困扰。但是后来想想也释然了。考试毕竟有临场发挥的成分在,话说回来,成绩还是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问题的,好好反思一下,考试的时候是否思路清晰,是否把握到了命题老师的点,以及是否在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上都还存在缺陷?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平时训练的时候就要对自己要求高一点(目标当然是画得又快又好),哪怕考试的时候真的发挥不好,百密一疏,至少不要跌破及格线,否则其他科目考再高也没用了。
(5)一战考上的很少?是否要二战/三战?
每年都有一战考上的,但确实也不多,毕竟竞争比较激烈,二战三战的相对有经验,有基础一些。在犹豫要不要二战或者三战的,考虑一下投入产出比怎么样,这么做是否有价值,是否会后悔,是否能承受结果,一旦选择了就不要在担心结果了,往前走就是了。对二战以上的来说,补短板真的很重要,你一直忽视的问题往往会成为你最大的障碍。简单来说,一战与二战各有优劣,二战会相对更有优势一些,毕竟有过实战经验。
考上的人都是实力+运气,实力是基础,但往往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运气。有时候运气真的很重要,但也不是说把希望全寄托在虚无缥缈的运气上了。如果有过硬的实力,就算运气再不好,也足以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尽人事,听天命,我们不能决定运气,但是可以决定自己的努力程度。决定自己的努力程度,就需要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一个尽可能客观的评估。每个人基础(本科背景,学习工作经历等等)都不一样,可能有些人付出三倍的努力才能达到别人一倍的效果。所以关键还是在于你和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你究竟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PART 06
结语
最后再总结一下要点:
(1)保证全面又有深度的复习,形成框架体系,注意补短板。
(2)注意时间分配,随时调整计划,抓大放小,学会舍弃。
(3)勤于思考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
不管是考研、出国还是工作,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就坚定地走下去。方向正确,思路清晰,不要盲目复习,不要陷在细节里。一战要保证复习强度,毕竟你有很多强大的竞争对手。二战及以上不能掉以轻心,在整体提升的情况下注意补短板,压力也不要太大,注意自我调节,放平心态。
以前看过一个TED演讲说,你的学习能力会随着你的不断努力而改变。在备考这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学习能力,形成新的思维模式(mindset),很多东西一旦成为习惯,做起来也就不会那么困难了。养成好习惯也不代表就可以一成不变,等到需要应对下一个更大的挑战,又要因时因地而变。总之,在前行中不断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直至有一天能超越自己。共勉。
写在最后
考研会成为这样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也是我当初始料未及的,幸而至今终于告一段落。感谢东哥,感谢谷多,感谢跟我一起在图书馆里日夜兼程的战友XYJ、ZMY、LYY,要感谢的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也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