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

2021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初试考研真题(原理+相关知识)解析!

 

 

从卷整体来看,难度持平,稳重求变,紧扣实事。本文重答题思路仅作交流,希望能对考研复习有所裨益。由于题目为回忆版本部分表述不清以及知识有限以同济大学最终批改结果为首,如有探讨欢迎评论留言~!

 

 

 

PART 01

原理部分

 

原理部分难度持平,大部分是属于老题或者是“旧题新装”,经过常时间系统化的复习,同学只要做到简答详略得当,分点清晰,论述言之有理有据即可。同时可以看到原理题重复出现一些关键词“质量提升”“活力”“转型”“国土空间规划”等等都需要我们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关注该规划发展的重点。

 

整体来看在原理答题重在课堂上我们讲过几种大思路框架均有应用,比如尺度核心逻辑,总分虚实逻辑,系统要素逻辑等等。这些框架的灵活应用有赖于基础扎实与后期的重点梳理。

 

 

一、简答题

 

Q1、中国古代处理城市和山水格局的理论和方法?

属于基础题变形,历年来城市建设历史中大家都会准备的周礼与管子营城思想知识点的复现。《管子》与《周礼》是中国重要的营城思想。可以从核心逻辑、城市结构形态、功能分区、道路系统等方面去介绍。比如选址上《管子》强调有利的地理环境与自然相互融合,《周礼》思想强调方位与朝向的“正”,居于地之中央;规模上前者强调城市大小与居民多寡之间的互动关系,后者则强调在宗法制度严格划分等级规模等等。

 

 

Q2、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义和原则?

属于背书题,进击“简答题问什么回答什么”的原则。

 

首先回答定义:历史文化名城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再说具体点就是:指在历史,政治、军事、经济、科学和文化艺术等一某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并积淀和保存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城市。其次,原则这里其实可以理解的方面有多层,是“审定原则”还是“保护原则”,由于简答题的缘故姑且认为是“保护原则”,比如系统保护原则兼顾不同的要素以及更大的尺度;特色保护原则聚焦于城市特色基底;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并重原则等等。

 

 

Q3、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义和原则?

属于往年真题复现,注意问的是“规划应对方法”主要从城市的空间结构、规模、形态控制,交通等方面回答。

 

 

Q4、居住区中噪音的类型以及规划应对方法?

交通噪声、工厂噪声、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

 

规划应对方法:有两种思路,第一从减弱噪音的方式来看无非是“从源头减弱噪音”和“介入噪音传播方式”以及“在噪声接受点进行防护”三种。

 

第二种思路是从城市尺度(宏观)、居住区设计尺度(中观)、建筑设计尺度(微观)三个层次来叙述。具体来看有以下切入层次:居住区在城市中的选址、楼栋的排列组合、朝向、交通处理、绿植景观与微地形以及建筑设计本身的处理。

 

 

Q5、自然地理格局对于城市发展的约束?

基础题,对应原理四总规布局前期分析的内容,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强调对于自然资源本地的摸清,“山水林湖草海”自然全要素统一,因此对于这一知识点的考察意义非常大。明确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的区别,从气候(气温、降水)、地形地质地貌、植被、资源、自然灾害等方面去切入。每罗列一点均要与城市发展相互结合,如地形层面城市建设一般要选择平坦与水源丰富地区,山地城市应着重处理自然条件与城市空间的渗透,以求和谐共生。

 

复习方向:国土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继承与发展,对于原理四的中关键内容的复习仍然需要重点关注。

 

 

Q6、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和特点?

区域中心城市家中心城市是指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从定义不难看出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首要需要关注的是城市的基本职能即对外服务的职能,其次是城市非基本职能的重构与迭代。

 

本题的答题思路有两种:第一种从“城市基本职能”与“城市非基本职能”出发,第二种从核心的“尺度思路”分为国际、国家区域(城市圈与城市群)、城乡区域、城市内部著能从高到底依次叙述。提醒,之前有让大家准备城市中心的案例,在这里其实可以用上增添答题内容的层次感。

 

 

Q7、城市中心区提升城市活力的规划应对?

老题变形,对应“城市中心区改建”。

 

国外学者对于活力的概念的解读有所不同,但活力的概念定义都强调一个关键词—多样性。从人的多样性、功能的多样性概括为主体(需求)和客体(供给)两个层面 :主体即进行多样性活动的人、客体即容纳多样性活动的物质空间环境。而两者在规划语境下具有共通性,通过空间供给侧的改变促进人与空间的交互。

 

本题的答题思路可以依据”从实到虚““从”高到低“的结构组织答题。如:从城市结构方面,多中心城市结构有利于形成高效的活力网络;加快落实“小街区,密路网”建设,促进道路向街道的转变;依据“生活圈”概念形成功能多样、覆盖面广、层次有序、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多样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将自然本底与城市文化魅力与特色融合;突破千城一面,强调地方肌理存续的基础上,融入地方特色并且落实到建筑之上,形成有特色的城市地标;并且最为核心的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满足不同类型的人的需求,兼顾城市建设的密度、尺度与温度才能真正塑造活力的城市。

 

 

Q8、建筑高度的控制方法,进行建筑高度控制应该考虑的因素?

控制方法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城市设计。应该考虑的因素包括地块在城市中的定位与发展目标、地块与周边建筑的协调性尤其是肌理与风貌、城市土地价值、设施配套相应控规以及城市设计引导的有关规定。大家思路受限时只要思考一下平时在做项目或者方案时如何排布建筑体量即可。

 

 

Q9、人口城镇化稳定阶段,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方向?

这一题聚焦“转变”,首先需要点名转变的内涵,包括增速转变,增长动能换挡等等,再从系统来看包括产业发展模式由资源型向核心技术型转变,城市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第二步聚焦于“城市发展模式”,则可以从城与区域关系包括城市群落与城乡区域两个层面,以及城市本身系统要素如主导产业、交通系统、城市住房、公共设施以及公共空间等方面去展开。总之应围绕群落化、集约化、人本化、智能化等方面去展开,完成从“求数量”向“求质量”的转变。

 

 

Q10、城市双修的内涵、原则和目标?

“城市双修”是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其中,生态修复,旨在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植被,重点是通过一系列手段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城市修补,重点是不断改善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发掘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和社会网络,使城市功能体系及其承载的空间场所得到全面系统的修复、弥补和完善。原则:政府统筹,共同推进;因地制宜,有序推进;保护优先,科学推进;以人为本,有效推进。目标可以从以人为中心,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提升,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等方面叙述。

 

 

 

 

二、论述题

 

Q1、如何对居住区环境进行改善以应对疫情的影响?

开放式答题,着重对于答题逻辑的考察,回归蓝皮书的框架进行组织答案。首先是需要对疫情防控与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叙述,因为社区是基本的防控单元,其次疫情的影响不仅仅是对社区日常运行的冲击,更应该关注到疫情对于社区关系与情感也是一种考验,因此在答案中建议兼顾物质空间与非物质要素,强调物质空间之生产。第三、居住区环境改善的方面,其实与“健康社区”的思考角度一致。对于居住区环境的改善可以从建筑的排列组合、适宜的密度、建筑的间距、朝向、便捷畅达的交通、绿植与公共空间等方面区考虑,每一点均需紧扣题目,如塑造良好的植物与公共空间是为了发挥空间的疗愈作用,创造更多半私密的公共空间丰也能满足疫情情境下人活动的需求;适宜的密度与兼具是为了确保适宜的人口数量减缓病毒的传播;良好高效的交通则是便于救助活动的开展等等。

 

启示:对于此类开放且问题,特别关注大的答题框架,尝试分解更细的方面:①疫情防控与社区的关系②疫情对于社区的多维影响③如何以环境改善促进防控推进等等,其中核心的控制逻辑即社区治理对于疫情防控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去做。本题只点出的环境改善层次,实则再深入可以探讨社区治理,前提是已经将空间环境要素论述清楚,并且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再详细论述。

 

 

Q2、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城市设计内涵与规划方法?

在本题的回答需要关注两个问题,首先国土空间情境下城市设计的内涵,需要点明国土空间视角下的城市设计需要纳入全空间要素,自上而下从总体格局到重点区段构筑全覆盖的管控体系,从而实现国土空间的特色化、集约化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第二个是从方法层次需要知道城市设计体系的构成需要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互耦合,即实现全过程的融合,而实现这种全过程适配的关键在于针对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不同的要求确定不同城市设计管控要点,如总体规划侧重综合性,关键是协调各类空间字眼与空间关系,强化空间引导。而详细规划侧重实施性则主要研究用地布局、功能组织、开发强度的管控等等,而专项规划亦侧重实施性,需要在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约束下编制,落实相关约束性指标。

 

 

Q3、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想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应该着重加强什么方面的研究?

城市高质量发展不能再以城市的数量扩张和城市化率的高速提升为重点,而要以城市发展是否还在延续高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的旧有模式、居民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是否得到了有效提升为新的评判基准,核心是集约高效、以人为本。

 

其次需要明确关键制约中国城镇高质量的发展的痛点是什么?,包括环境健康性较差和公共资源供给不足;交通拥堵、停车难以及通勤时间过长;城市发展理念不成熟导致城市风貌与 特色丧失过程加剧;城市开放和包容性不高等等。继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比如设施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炖、更多元的内容、更高的标准以“生活圈“为核心构筑多层次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等等。

 

 

 

 

 

PART 02

相关知识—道路交通

 

道交部分难度相对提升,体现在简答论述,基本是变形题与时政题为主。同学可以做的是把基础分拿到手,包括名词解释以及填空重背诵过的。在三道简答论述重要尽可能分店保证逻辑完整。

 

复习方法上,名词解释与填空实现滚动式的清单管理,并且在复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大小框架(比如交通-土地-道路,比如交通结构交通方式的分解等等),以求答题的条理性。

 

 

一、名词解释

 

1、出行即服务:基于现状已有的交通方式,利用技术综合匹配乘客出行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和对环境影响的基础上,采用一种或多种交通方式服务乘客空间位置移动的一站式出行服务方式。

 

2、行程车速:指车辆行驶路程与该路程所需总时间(包括停车时间)之比。是评价道路通畅程度、估算延误情况的综合性指标,提高效率要提高行程车速。

 

3、需求响应公交(DRT):是一种由乘客通过手机、电话或PC终端实时预订行程的非固定线路系统的公共交通人员运送,包括由公共部门、非营利组织或私人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它是灵活性介于出租汽车和定制公交之间的一种公共交通服务方式。

 

4、道路交通微循环: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主要是由城市干道网络以外的支路或等外道路组成的区域道路网络。城市道路中的微循环系统与由快速路、城市干道组成的主循环系统。城市交通微循环原理与功能特性相比,具有更高的路网密度和更长的道路总长。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能够分解分担主路上的交通流量,缓解主要道路交通压力,缩短行程时间,是城市道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5、飞行净空区:为保证飞机起飞安全着陆,沿着机场跑道周围要有一个没有影响飞行的障碍物的区域。

 

6、公交等时线:通常用出行时耗,即纯步行时间和交通时耗联合绘制而成的封闭的锯齿形的折线。在这种线上任意一点到所指定的中心,所花时耗相等。他可用来表征居民到某个交通吸引中心的方便距离。

 

7、服务水平:交通流中车辆运行的以及驾驶员或乘客和行人感受的质量量度。亦即道路在某种交通条件下所提供运行服务的质量水平。

 

8、汽车最小半径: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由汽车构造性能决定。

 

9、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角度(或接近90度)相互交叉的交会点。

 

10、路网等级结构:一般按照道路的车速、流量和功能划分的,以机动车为主体的分级方式。(我国的大城市路网分为快主次支四个等级)

 

 

 

二、填空题

1、两个竖曲线中插入直线,直线长度至少是按照汽车行驶的3秒距离

 

2、街道空间由交通功能设施、步行与活动空间、附属功能要素、沿街建筑界面构成。(答案来源于上海市街道导则,不清楚具体设空情况,仅供参考~)

 

3、集装箱码头一般采用顺岸式、直立式(断面)

 

4、平面交叉口竖向规划地主要任务是合理确定不同纵坡地相交道路在较差口范围内地相关形状以及相应部分的设计标高,保持排水顺畅、行车平顺、建筑景观良好。

 

5、车辆的停发方式是前停前发、后停前发、前停后发

 

6、道路纵坡一般是0.3%,如果低于该数值,应该设置锯齿形边沟

 

7、相对于网约车,巡游出租车的问题应该是管理成本、价格水平相对较高。

 

 

 

三、选择题

1、同等级的道路相交,纵坡不变横坡变

 

2、某城市以道路通行能力为重,40-60km/h的道路通行能力达到最大

 

3、最影响道路设计标准的是服务水平

 

4、车速60km/h,缓和曲线长度最少是50m

 

5、路面结构包括面层、基层、垫层

 

 

 

四、简答题

Q1、疫情流行,城市公共交通的变化是?未来交通应该如何应对?

本题可以参考2020第五期发表在《城市规划学刊》上的学术文章(汪光焘,涂颖菲,叶建红. 后疫情时代城市交通发展趋势及协同治理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2020(5): 25-30.)

 

15分钟生活圈重要性突显、以静(停车) 制动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解决通勤时段拥堵的可能性、预约出行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效率是未来重要趋势,而应对方案则是后疫情时代,城市交通多元主体之间需要构建价值认同、相互信任、协同合作的格局,建立起“价值-信任-合作”的机制,促进“公正、公平;宜居、宜业;获得感、安全感”的实现。

 

当然在考场上同学们可能做不到如此凝练,其实从“老框架”入手亦可结合自身理解进行论述也可,比如选取“道路-交通-土地利用”框架分别阐述趋势提出应对方法,但是最重要的是答题需要有层次感,不仅仅聚焦于物质空间建设,目光也要落到制度与机制、社会关系等非物质层面。

 

 

Q2、某政府拟在1平方公里范围内新建商中央商务区,大约有8万人口的通勤量,请简述餐区不同交通方式对道路基础设施水平的变化以及优缺点。?

首先明确不同的交通方式即不同的交通发展情景有哪些、分别对应优缺点是什么,比如轨道交通需要很高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以及规划和建设时间。如果轨道交通的客流量不高,将严重影响轨道交通的收益,也会需要政府每年更大的财政补贴。这一情景道路基础设施发育水平应当会较高,属于需要联合地上地下整体开发配置功能的阶段。而机动车出行情景是短期内可行的方法,机动性较高,短期投资少,但是本题出行均为刚性出行且时间集中,容易产生潮汐交通,需要有一定的交通设施协同应对,比如潮汐车道等等。此外还有地面公交出行,也必须考虑一定的运营成本但是相对于地铁投入成本大大减少,在道路基础设施层面为了提升交通服务质量需要从站台、路网设计入手(从优来说)。

 

总之,对于此类偏实务类型的题目准备要点有三:

① 多看相关交通报告以及论文,对数字敏感,这样的通勤量是大还是小?

② 对城市发展情景有感,这来源于同学们课程设计或者接触的实际项目。

③ 第三点对基础知识敏感,实在看不懂能不能也相对有逻辑地拆分知识点,有条例表达出来,比如道路基础设施,城市交通方式选择等等。

 

 

 

五、论述题

 

Q1、21世纪中叶交通对应的两个阶段是什么,举熟悉的城市为案例论述在第一阶段怎么做?

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交通体系: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满意度明显提高,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增强;交通线网: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交通圈: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旅客联程运输便捷顺畅,货物多式联运高效经济;城市交通:智能、平安、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城市交通拥堵基本缓解,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交通技术: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交通关键装备先进安全,人才队伍精良,市场环境优良;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交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基础设施规模质量、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交通安全水平、治理能力、文明程度、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人民享有美好交通服务。

 

随后举一个熟悉的例子回答城市应该怎么做,这一步与前一步最核心的地方在于需要构筑完整的叙述逻辑,首先作为一道论述题不仅局限于回答“怎么做”,很可能还需要简述背景、意义以及结尾适当总结。其次,描述第一阶段的状态需要由一定的逻辑顺序,比如需要分成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两个层次,在对外交通里又需要由总到分、由粗到细进行叙述,比如首先我们想到交通体系随后是线网、设施、技术等等。

 

总之,言之有理,言之有序是论述题需要关注的核心。

 

 

 

 

PART 03

相关知识—市政

 

市政部分难度与往年持平,大家按照条理分点回答即可。复习方式主要以整理笔记背诵即可,不过最后一道论述题也提醒我们在2021的复习要注意与时政相结合~!

 

一、名词解释

1、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2、截流式合流制: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在一个管渠内排除,沿河岸铺设一条截流干管,设置溢流井,截流的污水至下游污水厂处理后排入水体。下雨天可能溢出导致污染。

 

3、雨水花园:指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用它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二、简答题

Q1、直流式合流制改造成分流制的方式及优缺点?

① 局部改建合流管道作为雨水管道,新建污水管道

优点:适合雨污特点,能完成任务

缺点:所有住户排水重新接管,投资大

 

② 原有管道改为污水管道,新建雨水管道

优点:不需要接新管道,节省费用

 

 

Q2、现代城市灾害的特点?

① 高频度与群发性特点

对于“事故”型的小灾害,如交通事故、火灾、煤气中毒等,发生的频度较高,而且城市规模与灾害发生次数基本呈正相关关系;对于地震、洪水等大灾,则体现出群发性特点,次生灾害多,危害时间长,范围广,形成灾害群,多方面持续地给城市造成损害。

 

② 高度扩张性特点

城市灾害的另一个特点是发展速度快,许多小灾若得不到及时控制,会发展成大灾,而对大灾不能进行有效抗救,会引发众多次生灾害。

 

③ 高灾损失特点

城市是人员与财富聚集之处,一旦发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很大。

 

④ 区域性特点

城市灾害的区域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灾害往往是区域性灾害的组成部分,常有多个城市受同一灾害影响。另一方面,城市灾害的影响往往超出城市范围,扩展到城市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这种影响不仅是物质的,还包括精神的。

 

 

Q3、城市固废处理方式及优缺点?

① 自然堆存

缺点:对环境污染极大,现在已被许多国家禁止,我国部分城市还在使用。

适用:不溶或极难溶,不飞散,不腐烂变质,不产生毒害,不散发臭气的粒状和块状废物,如废石、炉渣、尾矿、部分建筑垃圾等,还是可以使用的。

 

② 土地填埋

适用于各种废物、如生活垃圾、粉尘、废渣、污泥、一般固化块等。

优点是技术比较成熟、操作管理简单,处置量大,投资和运行费用低,还可以结合城市地形、地貌开发利用填埋物。

缺点是垃圾减容效果差,需占用大量土地;因产生的渗沥水易造成水体和环境污染,产生的沼气易爆炸或燃烧,所以选址受到地理和水文地质条件限制。

 

③ 堆肥

适用:可以处理生活垃圾、粪便、污水污泥、农林废物、食品加工废物等。堆肥化的优点是投资较低,无害化程度较高,产品可以用作肥料。

缺点:是占地较大,卫生条件差,运行费用较高,在堆肥前需要分选掉不能分解的物质(如石块、金属、玻璃、塑料等)。

 

④ 焚烧

适用: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污泥、危险固体废物

优点是:能迅速而大幅度地减少容积,体积可减少85%一95%,质量减少70%一80%;可以有效地消除有害病菌和有害物质;所产生的能量可以供热、发电;另外焚烧法占地面积小,选址灵活。

缺点: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高,管理操作要求高;所产生的废气处理不当,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对固体废物热值有要求。

 

⑤ 热解

优点:污染小,并能充分回收资源,适用:城市生活垃圾、污泥、工业废物、人畜粪便等。

缺点:处理量小,投资运行费用高,工程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

 

 

 

三、论述题

Q1、“以水定城,以产定产”的含义,以及在未来的规划管理中如何体现?

要理解这一道题目,我认为首先需要厘清的是“定城定产”提出的一些背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组长韩正2020年9日主持召开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中,他就提到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因此这一题脱开时政的包装,其内核考察点为“如何实现水资源的集约利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就是一道相对比较熟悉的题目,从开源、节流、水体修复与整治等方面论述即可,需要涵盖产业转型、社会观念转变、修复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

 

 

最新课程
热门标签

© 2022 GOOD Freehand Express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