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

后疫情时代的社区规划

 

写在前面

疫情又双叒叕爆发了!!!

相信在上海的同学们一定都经历了这次“不封市,但封浦东浦西”,一封就是十几二十天,封到神志不清的“鸳鸯封”,甚至还上门配送“全家捅”套餐……

不过说实话,看着这鸳鸯锅的图,写稿的我流下馋馋的口水……希望疫情早日解封,我真的好想吃火锅!可恶!!

 

 

002

 

 

好了好了,回到正题。疫情反反复复,大家备考期间千万保持良好心态,虽然没有“天时地利”,但还可以自求“人和”,一定要避免被疫情影响备考进度。

PART 01

后疫情时代的考研

疫情不仅影响考研初复试的流程、考点选择等,还影响考研的备考重点。自2020年武汉市疫情爆发以来,公共卫生事件便立即受到城乡规划行业的广泛关注,健康城市、韧性城市、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物流与外卖等诸多议题在行业内交流得热火朝天,“疫情应对”也成为了诸多高校考研题目的高频词。

 

下图为各高校近年来涉及疫情或者与疫情显著相关的真题。

 

 

水印02

图1:“疫情”相关真题的不完全统计

(来源:作者自绘)

简单梳理后我们就会发现,疫情相关的考题主要涉及城市、社区、交通系统等视角,少数院校还涉及后疫情时代城乡关系的考察,但究其考察的核心,无外乎是“健康”与“韧性”两大目标的实现。

 

水印01

图2:考点梳理

(来源:作者自绘)

 

破解疫情相关题目的第一步——先搞懂这两个理念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1)韧性

韧性是一系列能力的集合,包括稳定能力、恢复能力、适应能力。前两种能力被动发作,而适应能力是主动应对。韧性贯穿灾前、灾中、灾后三个阶段,具体表现为防灾减灾、灾中响应、恢复重建。其中,适应能力包含充足且可调动的资源储备与调动资源的高效率。

 

城市中的韧性又分两个层面,即城市韧性和社区韧性。城市韧性包含对经济变化、社会变化、环境变化以及安全变化四个维度的韧性,而社区韧性更多地聚焦社会、环境和安全三个维度。

 

(2)健康

WHO于1994年提出“一个健康城市应该是由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环境和健康的社会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应该能不断改善环境、扩大社区资源,使城市居民能互相支持,以发挥最大的潜能”。

 

因此,规划促进健康的具体策略应包含两个层面——健康的物质环境与健康的社会环境。健康的物质环境是保证居民生理健康的基础,而健康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以及居民之间的扶持,促进社区不断改善。

 

接下来,本文将基于问题导向的思想,在分析疫情暴露出的社区问题的基础上,从开放与封闭、健康、韧性等方面谈谈社区规划的具体应对。

PART 02

疫情下的社区反思

首先,我们分析疫情下暴露出的社区问题,明确社区现状与未来愿景之间的差异,提出后疫情时代社区应具备的五大特征。

 

(1)疫情暴露出的社区问题

① 空间基础薄弱:社区公共空间不足,规划建设时往往只保证面积达标,忽略公共空间的品质与布局。常态化下,公共空间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活动需求;疫时,公共空间与医护人员流线重合,造成交叉感染风险。同时,由于公共空间管理水平低,平时易被私人商业设施占用,疫时进一步影响防疫物资的储备和救疫通道的畅通。

 

② 服务设施短板:社区缺乏可改造的公共设施,基层医疗设施缺位,检测与排查效率低下,确诊病人难以快速地隔离安置,造成社区感染风险增加。生鲜超市等生活必需的服务设施配置不足,导致防疫初期物资“疯抢”等情况,进一步加剧了感染风险。

 

③ 社区治理缺陷:社区缺少对公共卫生事件地应急预案,疫时应对缓慢,应疫机制、抗疫能力和防疫准备等方面准备不足,防疫效率低下,并造成人员交叉感染、物资供应断裂、居民心理问题频发等多方面的问题;社区居民自主意识薄弱,难以建立团结凝聚的社区组织,防疫队伍人手严重不足。

 

(2)后疫情时代的社区特性

① 系统性:多元的服务要素与完善的层级体系,提供完善、公平、全覆盖的基本生活保障,并发展高品质、特色化的服务,满足全年龄段人群需求,同时也确保疫时社区具有自给自足的能力。

② 便捷性:各类服务要素的布局兼顾效率与公平,居住组团与服务设施、慢性网络合理布局,确保服务获取和慢行出行的便利。

③ 包容性:根据不同个体(尤其是弱势群体)、不同社区的差异化需求,提供多样化、包容性、具有社区特色的公共服务。

④ 成长性:顺应发展趋势,超前考虑,有效应对未来生活方式的转变;在灾后积极修复,并进一步提升社区的韧性能力。

⑤ 参与性:充分发挥社区自下而上的自组织力量,动员居民公众参与,促进社区自治与共治。

 

反思:上海2022年疫情爆发,市域内各个社区都出现大量密接,确诊病例疯狂上涨;菜市场、超市等地方人满为患,蔬菜粮食供不应求。而此时,距武汉疫情过去已有两年之久,但上海的社区基层服务设施与治理能力暴露出很多问题。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后疫情时代的社区规划引起重视。

PART 03

社区生活圈的“开”“关”

疫情期间,规划倡导的开放式街区似乎成了新冠大肆传播的温床,在今年上海市爆发的疫情中,我们也看到了居民流动带来的疫情大范围扩散。那么,在今后的社区发展中,是不是又该从居住街坊回到大规模封闭式的居住区、居住小区呢?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我们需要纠正一个观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社区混乱、管控不力的根因不是“开放”,而是规划考虑的欠缺与管理的不足,以及居民自身的自主意识薄弱。因此,后疫情时代的生活圈建设应该在“开放”的同时,完善自身空间形态、设施配置与自组织体系,确保日常生活的开放共享与紧急事态时的快速封闭。

3.1 空间形态上

(1)街区层级的大开放:

① 公共空间:在10~15分钟社区生活圈层面,构建开放式空间形态,顺应城市空间肌理,建设通风廊道,改善气候环境与居住舒适度。提供充足的公共空间与绿地,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与功能多样性,满足居民对绿地及户外空间的生理心理需求。

③ 道路体系:10~15分钟的道路体系为城市道路,提升支路网密度,疏解干路交通的同时便利居民出行。

 

(2)街坊层级的小封闭:

① 围合布局:各居住街坊应该是内向封闭的围合式布局形态,为各单元的住宅设置独立的内部通道,保证紧急事态下能迅速封闭各居住单元,快速切断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联系。

② 慢行体系:5分钟社区生活圈以内的道路体系应以步行道为主,减小车行道的宽度或设置成单行道,保证公共事件突发时能快速设置临时关卡,既能阻隔外来车辆,又能允许物资运输。

3.2 设施配置上

(1)服务设施

① 服务资源下沉:服务资源下沉社区,注重基层服务设施,尤其是医疗卫生、生活保障相关设施的完善,常态下居民可就近获取医疗服务,疫时可作为第一道防线进行诊疗、隔离。

② 不同功能差异化布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模式,将日常生活必需的设施沿街道均衡分散布置(如药店、生鲜超市等),在非常态时也能为周边居民提供服务;非日常必需的商业设施可集约布置在广场等公共空间(如餐饮、娱乐设施等),疫时可用于确诊人员的隔离安置、储备物资的存放等。

 

(2)防控设施

完善社区硬件基设的建设,增设机动性强、便于统一控制的管控设施,例如电子升降桩、电子门禁等,常态化时设施不启用,保证社区开放性;进入疫情防控时,可以快速地封闭道路、禁止车辆通行,精准地控制人员进出。

3.3 治理体系上

(1)社区自治

在社区治理中为居民提供志愿者等参与社区的机会,培养自主意识与凝聚力;加强对居民的安全教育,宣传科学的防控知识,提升社区内个体的防控能力;明确治理范围,分片分区高效治理。

 

(2)应急管控

制定一套完善全面地应急响应预案,包括前期预警、中期消杀隔离与物资供应、后期修复等全过程的管控政策,明确具体的责任承担者,定期进行演习,确保非常态事件发生时能第一时间响应。

 

一点想法:开放街区是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大家在自然辩证法中多学到的,所有事物的发展形式都是“螺旋上升、曲折前进”的,疫情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正是给社区规划及时地敲了一个警钟,避免规划师们在开放街区时忽略了街坊的围合。其实在考研这条路上,我们也会遭遇各种困境,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条路是错的,而是因为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这些困境来助你更上一个台阶罢了。

PART 04

健康社区:既要高配“硬件”,也要开发“软件”

城乡规划是为改善城市环境与公共健康状况而生,促进公共健康也是城乡规划一直以来的目标之一。城市物质环境对居民的健康可以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负面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在微观的社区层面更为显著。

 

新冠疫情期间的封闭式管理,社区涵盖了居民全部的出行活动,社区环境对居民健康尤为重要。因此,后疫情时代的健康社区建设,不仅要完善空间与设施等硬性环境,同时也要关注到邻里关系、社区自组织等软性环境。

4.1 硬性环境建设

(1)补足基层设施短板

① 资源下沉:丰富拓展服务要素,下沉优质公共资源至基层,打通各级资源共享互助的上下通道,实现公共资源的配置最优与效率最大化。

② 基层医疗提升:加强医疗卫生资源在社区层级的标准配置,充分发挥社区卫生设施的预检分诊、慢性病管理、康复保健、健康指导等优势,与大型医疗机构联动,常态化时居民可就近看病,提升健康水平;疫时作为第一道防线保护,保护居民健康。

 

(2)优化慢行交通体系

步行对促进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慢行体系串联社区内部的公共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互联互通的街区网络,利用建成环境促进居民步行出行,从而提高锻炼水平与身体素质。

 

(3)改善公共卫生

整治社区公共卫生环境,提倡垃圾分类、宠物管理、堆肥净化等,及时清运生活垃圾、清理积水与蚊虫孳生地,创造洁净舒适、健康安全的社区环境,并倡导居民形成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

 

(4)营造交往性空间

① 特色景观:强化公共空间与绿地的设计,建设具有社区特色的地标建筑与节点景观,提高社区识别度,强化居民归属感。

② 交往空间:增设街道家具,为居民提供可驻足交流的休憩设施,创造有利于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间,促进社区融合。

4.2 软性环境营造

(1)交往活动与社区参与

提升社区自下而上的自治能力。借助共享书吧、社区会客厅等公共设施营造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或鼓励居民共同营造社区环境、参与志愿服务等,培养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并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信任,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与社区凝聚力。

 

(2)健康监测与风险响应

全方位保障平时的社区健康与疫时的社区安全。强化社区层面的基本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并迅速响应;为居民提供慢性病防控的健康服务,为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应急设施配备充足的工作人员与志愿者队伍,确保人力物资充足;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定期演练。

 

建议:健康社区还包括住宅、建筑等多个维度,笔者在此并没有展开,只写了几个最重要的视角。“健康社区”是一个在疫情出现之前就被国际国内广泛关注的话题,同学们可以自行多多拓展阅读,积累更多的思考角度与答题语言。

PART 05

韧性社区:应对变化的自生长体

社区生活圈是基本的防灾单元,应具备应对各类可能的社会风险与公共安全风险的能力。“韧性“社区不仅要在风险发生时才进行被动响应,更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提前预防社会、环境与安全的变化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1)应对社会变化:

社区应综合考虑各地的人口结构与类型、生活习惯与行为特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建设阶段、地区气候特征等进行差异化规划建设,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

 

当下,我国老龄化趋势、人口市民化等都需要社区层面的应对,营造一老一幼友好、多元包容性社区,满足弱势群体的生活需求,为流动人口、新市民提供和谐融洽的社区环境。例如上海市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产生的新需求,在社区层面设有“市民驿站”,方便老龄群体就餐和其他服务。

 

(2)应对环境变化:

① 气候环境:充分利用社区的区位、地形等,顺应城市通风廊道布局建筑和道路体系,提高社区空间的通风能力,改善内部气候环境;

② 景观环境:提高社区绿化率,丰富植物配置,为居民提供愈疗环境。

③ 建设标准提升:提高社区环境建设标准,结合地区实际开展住宅宜居性、防灾减灾等更新改造,确保社区环境的安全与灾害抗御能力。

 

(3)应对安全变化:

原来城市安全更多地是指社会治安,如地铁安检和城市道路上的监控设备等,现在防疫成为城市和社区安全的新议题。

 

① 灾前预警:建设数字化信息平台与门禁管控设施,实时监控社区内的安全情况与人员出入,及时排除危险,提高灾前预警能力;

② 灾中应对:应结合当地灾害发生情况,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预先制定灾害应对预案,并留出弹性空间、物资储备点、应急通道等防灾空间与设施,提高灾时的响应与抗风险能力;

③ 灾后修复:灾后应根据灾时暴露出的安全问题与短板,利用社区更新进行改善,提升社区的安全韧性水平。

 

一点想法:其实,笔者认为韧性社区这个概念很像进化论中提到的“适者生存”。社区通过直面公共事件带来的挑战,积极主动地修复自身并超前建设,不断提高着对各种风险的应对能力。各位考研的同学,你们也可能会像疫情中的社区一样,在备考期间面临各种心理压力,不要过分逃避,尝试着去消化、吸收,自我缓解这些不良情绪,最终,你必定会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推荐阅读

唐子来. 学术季丨唐子来:对于“社区”和“韧性”的概念探讨[EB/OL].(2020-11-12)[2022-03-29].

 

戴锏, 朱美霖, 吕飞 202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城市开放社区规划反思与应对策略. 规划师 [J], 36: 98-101.

 

赵宝静, 奚文沁, 吴秋晴, et al. 2020. 塑造韧性社区共同体:生活圈的规划思考与策略. 上海城市规划 [J]: 14-19.

 

刘佳燕 20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社区防疫规划和治理体系研究. 规划师 [J], 36: 86-89.

 

于洋, 吴茸茸, 谭新, et al. 2020. 平疫结合的城市韧性社区建设与规划应对. 规划师 [J], 36: 94-97.

 

段进, 杨保军, 周岚, et al. 2020. 规划提高城市免疫力——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事件笔谈会. 城市规划 [J], 44: 115-136.

张帆, 张敏清, 过甦茜 2020. 上海社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规划思考. 上海城市规划 [J]: 1-7.

谭少华, 郭剑锋, 江毅 2010. 人居环境对健康的主动式干预:城市规划学科新趋势. 城市规划学刊 [J]: 66-70.

 

王兰, 廖舒文, 赵晓菁 2016. 健康城市规划路径与要素辨析. 国际城市规划 [J], 31: 4-9.

最新课程
热门标签

© 2022 GOOD Freehand Express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