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

城乡关系演进与乡村发展——中央一号文件中的乡村发展趋势与规划答题语言。

 

美丽乡村、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战略……一熟悉的词语组合成似懂非懂的战略方针。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乡村规划的聚焦问题与发展目标不断发生变化。

 

面对“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的区别”这一考点,首先需要思考的是:

 

城市和乡村究竟有什么区别?

■ 同样是物质空间与社会组织,城市和乡村的区别到底从何而来?

■ 同样是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空间,城乡间的规划布局差异又是如何?

■ 从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到城乡互补、城乡融合,体现了怎样的价值观变化?

为解惑“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的区别”,让我们一起回顾城乡发展历程,探究城乡关系演变及乡村发展的内在逻辑与价值导向,来思考乡村规划究竟该怎么做。

真题回顾:

微信图片_20240122190610

内容来源:笔者整理

对比分析历年的高校规划考研真题与中央一号文件,可以看出乡村规划的相关真题往往与当年一号文件历年中具有阶段性意义的一号文件相关。因此,建议同学们在复习乡村规划的时候,多回顾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基于乡村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目标,去理解不同时期的乡村规划。

PART 01

根因:城市与乡村的差异

1.1 城市与乡村的差异既是天然,也是必然

1)天然之处在于:

①生产组织方式:城市以二三产业为主,乡村以农业为核心

②社会组织方式:城市以业缘关系维系社会网络,乡村则以血缘和地缘关系维系

③空间组织方式:城市以人工环境为依托,乡村以自然环境为依托

 

2)必然之处差异:

①城市以非农产业为主,乡村以农业为主,非农产业和农业的经济生产效率存在差距。

②农村改革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是由政府主导,城乡之间的人口与资源要素流动都受到严格管控与限制,因而经济效率差异未引起人口向城市集聚。但在农村改革之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进入,经济发展追求规模效益,城乡经济效率差距必然造成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向经济效率更高的方向集聚,即农村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

1.2 城乡差异下的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

市场主导的发展方式虽然能极大地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但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人口与资源的流失,并进一步导致乡村产业衰退、生态环境破坏、乡风文明丧失、公服设施不足、乡村治理不力等一系列问题。

 

城乡差异的存在和乡村自身发展问题决定了乡村规划与城市规划必然不同。城市规划以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存量优化为导向;乡村规划则以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并促进乡村发展为核心,以三生空间协调为导向。

PART 02

历程:建国以来的城乡关系演化

建国以前,我国尚处于传统农业社会,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通,城市为乡村的农业经济和农业社会所服务,城乡关系较为和谐。

 

建国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城市与乡村开始以现代经济(二三产业)和传统经济(农业)为分野,在经济、社会和空间等方面呈现“二元”结构性分化。这种结构差异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演化,逐渐形成城乡关系的阶段演进。

 

至今,我国城乡关系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2.1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至农村改革之前(1945~1977年)

1)时代背景

计划经济时期,城乡发展受政府宏观调控的影响力度较大,一是农村劳动力要素流动受限;二是在“工农剪刀差”策略的影响下,资金要素从农村单向流入城市,实现工业资本积累。

 

2)城乡发展关系

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乡村和农业为城市和工业服务,形成了“以农促工,以乡养城”的城乡发展格局。

 

3)城乡资源要素

通过行政手段,对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进行严格限制。

2.2 第二阶段:农村改革之后至21世纪初(1978年~2001年)

1)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实行以“包产到户”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村劳动力解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大量的农业人口与乡村经济要素流入城市。

 

2)城乡发展关系

①在1990年代之前,农村地区出现“亦工亦农”“离土不离乡”的工农兼业模式,这期间小城镇快速崛起,城乡差距略有减小。

②但在1990年代之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乡村落后于城市,二元结构逐渐固化。

 

3)城乡资源要素

资源配置不均。虽然农村改革促进了城乡之间劳动力、资金和技术要素的双向流动,但由于传统农业发展局限与“三农”问题的出现,农村发展减缓,再加上国家经济重心转向城市领域与非农业部门,导致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总体偏向城市与工业。

2.3 第三阶段:城乡统筹施行以来(2002年至今)

1)时代背景

鉴于城乡关系不平衡与“三农”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2002年,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强调城市反哺农村,我国进入城乡统筹的转型阶段。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城乡互动增强,实现了城乡功能与产业分工,均衡发展。

 

2)城乡关系:进入转型调整的重要阶段

①城乡统筹:2002年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缺陷:侧重于政府指导城乡资源配置,忽略市场力量。

 

②城乡一体化:2012年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缺陷:在于仍然把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作为最优先级,其次才是反哺乡村。

 

③城乡融合:2017年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建立“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转向“工农互促、城乡互补”

——亮点:更注重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激发内在潜力,增强乡村自身的“造血”功能。

 

3)城乡资源配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随着国家支持农业农村的政策推行,城乡要素实现双向自由流动,越来越多的工商业资本涌向乡村,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进入乡村。

PART 03

解读:真题与中央一号文件(以10、18年为例)

下文图片中的高光内容是个人认为涉及乡村规划的、可作为答题语言的内容,仅供参考。

3.1 乡村规划的内涵

1)传统城乡规划体系语境下的乡村规划

①定义:《城乡规划法释义》对“乡、村庄规划”解释为“对一定时期内乡、村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措施。”

 

②内容:强调对乡村空间的物质建设安排。2003年到国土空间规划改革之前的乡村规划大多以村庄空间布局、拆村并点、环境整治为主要内容。

 

2)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语境下的乡村规划

①定位:乡村规划是空间治理的公共政策体系,覆盖乡村全地域全要素空间资源。

 

②纵向空间层次:

国家、省市层面——乡村地域发展的宏观政策指引

县域、乡镇层面——对乡村空间和土地用途的管制

村庄层面——建设空间安排

 

③横向规划体系:

村庄(管控)规划——底线约束,聚焦全域空间的资源管控

实用性村庄(振兴)规划——好用管用,聚焦乡村振兴的发展导向

村庄(专项)设计——工程项目建设导向,聚焦实施与建设

3.2 城乡统筹阶段——10年一号文件

真题:

试论述统筹城乡的城乡规划途径(浙大2010年论述题)

文件: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1)城乡统筹规划的内涵:

①城乡统筹:把城镇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对各种资源进行统筹配置,把城乡存在的问题综合起来解决。关键是转变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本质上是国家配置资源的一种政策机制,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

②城乡统筹规划:狭义上是指对未来一定时间和城乡空间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项目建设等所作的总体部署,其实质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广义上是指对人口、资源和环境存在功能、结构等差异的区间整体发展的部署。

③规划层级:城乡统筹规划属于区域规划的范畴。

④城乡统筹的核心问题是发展乡村地区的社会经济。旨在通过整合城市反哺乡村的各类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完善扶持政策,促进乡村经济市场化转型,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2)从一号文件提炼规划应对策略,作为城乡统筹相关真题的答题素材。

■ 文件主体内容:

一、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二、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三、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

四、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 文件解读:

第一部分主要涉及政策方面的措施。可以积累相关用词,放在答案中“政策体系”的部分。

 

相关措施包含: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与市场调控机制、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大力开拓农村市场。

 

其中,第4小节(下图)明确提出“大中城市要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帮扶、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可以作为区域层面城乡关系的答题语言。同时,也应当延伸出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等公服规划策略。

003

内容来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第二部分针对农业发展提出了7各方面的发展策略:

稳定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构筑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

 

对不同板块的内容进行梳理,找出空间规划相关的内容,可以放在答案的“经济产业”“生态环境”等部分。

004

内容来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经济产业:

①夯实农业基础。严守耕地红线,稳定耕地面积,推进土地整治。建设大型农业基地,加快农业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

②水利设施建设。建设农村水利工程,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雨水循环利用。

③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技术,加快农业机械化。

④完善农产品流通。统筹农业批发市场布局规划,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发展特色农业。

⑤发展绿色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

生态环境:

重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区位,进行生态移民和退耕还林,牢固生态平安全屏障。

第三部分针对民生与公共服务,提出改善人居环境的策略:

努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

 

可作为“农村民生”方面的答案素材,总结到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宜居设施、制度保障与政策倾斜等方面。

005

内容来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农村民生:

①就业创业:推进农民务工培训,增强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等,拓展农民非农业就业空间。

②公共服务:推进城乡基本公服均等化,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优化教育设施布局,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发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推进农村文化站等文化设施建设。

③宜居设施: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完善水网电网,推进电气化;落实公路网建设,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支持农民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环保型房屋,推进危房改造和农村环境整治;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农村信息化。

④制度政策:完善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社会服务与保障政策,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

第四部分主要提出农村制度改革以提升农业农村活力;第五部分则聚焦于乡村治理,涉及空间层面的内容不多,适当积累答题语言即可。

 

例如第四部分中,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一节中,提出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等。可作为“制度改革”板块的答题语言。

006

内容来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又如第五部分中,在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中,提出了“培育发展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引导农民表达诉求”、“健全农村应急反应机制”等,可以作为“乡村治理”板块的答题素材。

3.3 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阶段—18年一号文件

真题:

◆ 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请论述对城乡融合的理解。(同济2022年论述题)

◆ 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乡村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区别?乡村规划应该避免出现什么问题?(上大2022年论述题)

◆ 我国目前和今后的产业发展趋势及城乡应如何面对?(南大2018年论述题)

文件: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1)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内涵:

① 乡村振兴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② 城乡融合发展: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2)从2018年一号文件中提炼答题框架与积累答题素材

■ 文件主体内容:

一、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三、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四、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

五、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七、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

八、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九、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十一、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

十二、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 答题框架:

基于原理基础知识,结合乡村振兴总要求,发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件中第三~七章的内容与乡村规划最为相关,涉及的农业、生态、文化、治理、民生五个方面也可作为回答相关问题的思考角度,即答题框架。

 

■ 文件解读:

第三部分提出对农业发展和培育新动能的5个策略:

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其中,一、二点可以归纳到“农业提质”要点,三、四点可总结为“延长产业链”,用于回答乡村规划中涉及农业、经济产业的相关题目。

007

内容来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产业兴旺:

①农业提质:底线思维,严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优化空间结构,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功能区;推进土地整治,完善水利设施,加快农业技术创新,统筹海洋渔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②产业链延伸:构建一二三产融合的农业发展体系,延长产业链;发展数字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模式;完善物流体系与贸易市场布局,拓展农产品海内外贸易市场。

④现代小农:将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促进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等,提升农业的品质与档次。

第四部分提出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整治的4点措施。

其中,第三点——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相关,在空间层面的内容不多,了解即可。除第三点之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等举措可整理为答题素材。

008

内容来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生态宜居:

①系统修复:统筹生态系统治理,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科学划定生态保护区,系统开展水系整治、退耕还林还草等,分类有序退出超载的边际产能,严控资源消耗的总量和强度。

②环境治理: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农膜回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实现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

③生态供给:将乡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提供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将农业与观光旅游、教育、康养等服务业相结合,打造生态产业链。

第五部分提出乡风文化发展的策略。

其中,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两部分可作为规划相关的答题素材,并归纳为文化创新与文化建设两方面。

009

内容来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乡风文明:

①文化创新:严格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多元化的乡土文化;吸取城市优秀文化成果,对民间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乡村特色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发展。

②文化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拓展县域文化服务网络,辐射周边乡村;在中心村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服务,提升文化素养。

第六部分提出乡村治理的5项策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法治乡村、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建设平安乡村。

考研答题中,重点阐述村民自治的举措即可,也可适当补充法治、德治的内容,但不宜过多。

010

内容来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治理有效:乡村治理重心下移,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进行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打造乡村综合服务平台,拓展村民参与渠道,鼓励居民提出问题与诉求;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第七部分为针对民生保障的六条策略: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其中,教育、就业和健康方面的策略属于公共服务。

011

内容来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生活富裕:

①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覆盖城乡。提供就业培训服务,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发展传统特色产业与工艺,结合生态、旅游等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充足就业岗位;优化教育设施布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城镇的优质学校辐射周边乡村;强化医疗服务,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远程医疗。

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电气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利互通;鼓励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积极推进垃圾分类与资源循环;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提高乡村的信息化水平。

③人居环境改善:实施环境整治,进行垃圾与污水治理,提升村容村貌;实施绿化行动,保护古树名木与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④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兜底,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报验、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体系,构建城乡多层次保障体系。

写在最后

上述内容仅为相关文件提炼出来的答题素材。若要组织完整答案,还需要基础原理知识与其他相关文件的补充。

 

在这里给各位考生留一道练习题:结合自己报考校区21年、22年乡村规划相关真题,尝试从2021年、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炼答题框架与素材,整理到复习笔记中。

 

预祝大家金榜题名!

 

 

参考文献:

[1] 张尚武.城镇化与规划体系转型——基于乡村视角的认识[J].城市规划学刊,2013,(06): 19-25.

[2] 孙莹, 张尚武.城乡关系视角下的乡村治理变迁与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22,No.267(01): 89-95.

[3] 蒲向军, 刘秋鸣, 谢波.城乡要素驱动下我国城乡关系的历史分期与特征[J].规划师,2018,34(11): 81-7.

[4] 张立, 李雯骐, 张尚武.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建构乡村规划体系的思考——兼议村庄规划的管控约束与发展导向[J].城市规划学刊,2021,(06): 70-7.

 

 

 

最新课程
热门标签

© 2022 GOOD Freehand Expression. All rights reserved.